幼儿午后2:30智力争夺战|究竟学校辜负了教育,还是家长辜负了孩子

下午2:30分,在某超大城市的一所幼儿园门口,家长们像潜伏的密探跟老师交接完毕,神秘地将孩子塞进车里,消失在滚滚车流中了。

这是家长接孩子到补习班学习功课了。“孩子数学已学到三年级了......”、“五年级的数学题也能做......”、“华罗庚奥数题基本没有什么问题......”“英语、科技小实验、编程、阅读......”这是许多幼儿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的简单描述。

真实情况要比这几句简单的话要复杂得多。孩子们超前学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关于家长推动孩子超前学习这件事的背景十分复杂:有的是为了入学竞技、有的是为了开发智力、有的是比学赶超、有的是专项训练、有的是争金夺银......

总而言之,都在全力打造“超常儿”、“智慧星”、“人中龙凤”,这种智慧“争夺战”早已在幼儿园午后2:30的校门前打响了第一枪,向更深、更远、更广处推进了。智力大战的销烟永无宁日地燃遍全城,而且越是大城市、超大城市这种现象越严重。

原因是竞争激烈。

这样的孩子在家长的主导下超前学习质量情况,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儿童超前学习知识的接受力并不比学龄儿童差,甚至要比学龄儿童快得多,这是幼儿脑发育过程中的天然属性,如3岁儿童背诵课文要比三年级学生快得多,这是自然规律,而不是儿童有多么聪明,哪个孩子如果训练就能实现目标。

幼儿在学龄前开始超前学习,所谓的早教其知识含量的“领先”地位在短时内存在很大优势,但是对孩子的长期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1.既使幼儿在学龄前超前学习完全掌握了相关知识,孩子入学后学校教育依然按计划执行,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基本上都是休闲,无思维训练过程,学习习惯养成被空心化。而且,孩子在课堂上更无知识新鲜感,学习兴趣完全丧失。孩子超前学习的优势会快速地被习惯、乐趣淘汰,直到四年级上学期,随着课程知识的突然逻辑化,孩子即使学到了五年级,他也会在逻辑里、不良习惯中、厌学情绪下被抛得远远的,很难再恢复,变成“烂尾孩”的风险概率几何级增长。

2、即使家长一直管控严密,在高压态势下紧跟孩子成长脚步,孩子在小学阶段、乃至初中阶段的学习质量稳居前列,但这种概率很小。从客观实证中发现,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成长起来的孩子,在初中二年级开始就会快速地“走下坡路”了。即使依然保持乐观,但这个孩子的学习后劲不足问题也会明显地表露出来。也就是学生到高中后,随着孩子独立人格的超于完善,在其复杂的心理环境背景里,学习就成了他挥之不去的阴霾,学习动力完全丧失。

3、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大多数幼儿的大脑前额叶尚未成熟,对其强行灌输抽象性的知识,对大多数幼儿而言,都味同嚼蜡,造成儿童挫败感的风险概率占90%以上,完全不适应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学习的枯燥与压力更削弱其好奇心,幼儿如果丧失了好奇心,学习的动力源泉就没了。

4、超前学习挤占关键发展窗口,导致能力失衡

幼儿学习主要通过感观,如触摸、游戏、寻求、探索等进行感觉与运动协调的训练,最简单的协调训练如手眼协调力,这个能力如果失衡,孩子写字就困难,无法统合思维与运动,严重制约儿童思维力的发展,更有可能影响儿童大脑神经网络的健康构建。

5、幼儿入学前的教育并非知识集成,而是社会适应

幼儿入学的最高能力是适应学校生活、集体生活,能够在集体中开展各项活动,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如果没有养成社会适应力,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困难、同理心滞后、自理能力发展停滞。所以,很多孩子在入学后,教师总要找家长协助,其根本原因是家长对孩子的社会适应力养成存在误区。

幼儿超前学习现象主要是家长理念问题,家庭间的恶性竞争是首要问题,最直接的“面子”问题,倒逼孩子进行无效的“军备竞赛”。这样的一批孩子送到小学,因孩子学习知识的好奇心的丧失,而无法养成好习惯,劣习难改,无法无天,学校教师就会在这样的样态里被折磨得心力憔悴,家校矛盾就会自然形成,而家长认为孩子十分优秀,“都学过了,花了钱的了,你老师就是看个孩子的事了,怎么就这么难?”

希望家长能真正醒悟。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自己认知世界的主动建构者,而非被动接受者。”家长尊重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按儿童思维的成长时序开展教育,即“应该破土时让他破土发芽,应该让他开花时开花”;非要让孩子在春天里结果,丧失的不仅仅是一个花季,而是孩子的生命动力。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