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是“根教育”,是扎根而不是拔苗。如何“向下扎根”?简单来说,就是落实“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幼儿园教育不能脱离其本色,谈其特色,否则就是无根之苗。
那么,幼儿园的本质是什么?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也可称为幼儿教育的“三基色”。
首先,教孩子如何做人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孩子做人。这是学前教育的基础和本质。如果不做人谈学前教育,一切都是零。
事实上,一些幼儿园在“市场至上”的理念下,包装了许多花哨的所谓课程,并称之为特色。他还告诉家长,自己教会了孩子很多“东西”,却忘记了先教孩子“学会如何做人”。这是失去了本色,没有本色就谈特色,无异于迎合市场、误导孩子。商业行为。
二、引导孩子走进生活
生命是幼儿教育的本质。一些幼儿园在这一点上曾经误入歧途。他们让幼儿园变得非常像小学和中学。除了上课和体育活动,他们只需要吃饭和睡觉。显然,这是错误的,是脱离生活的教导。
事实上,幼儿园是孩子们的一个生活环境。生活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些体验过程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然而,我们给孩子定了课表(作息时间),缺乏孩子和孩子。他们之间自由互动。
记得在幼儿园,老师告诉我:“我们孩子的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中”。也许她是想表达安全,但当我看了时间表后,我知道老师没有说谎,因为时间表上没有“自由活动”时间。因此,我断定,这样下去,孩子的成长肯定会因为脱离了生活而“缺钙”。
幼儿教育理念提出“生活即教育”,即教育发生在生活中、教育在生活中发现。这正如海口松柏儿童之家的做法和说法。他们是“带领孩子们一起生活的老师”。我还写了一篇关于这个的微文章《松柏小日子,过的蛮滋润》。
三、培养孩子的素养和能力
如果说教孩子“成为人”是幼儿教育的本质,引领孩子走进人生是幼儿教育的特色,那么“培养孩子的素质和能力”就是幼儿教育的方向。然而,最有问题的正是这一点。
在幼儿园的市场意识下,幼儿园最受欢迎的是“立竿见影”的显性教学,而不是“隐形的努力”和“潜在的成长”。尤其是关于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问题,写了很多伪教育文章。不知道是家长急功近利的胁迫,还是幼儿园在利益面前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无论如何,这样的幼儿教育已经被抹黑到失去了本色的地步。
以“爱孩子”为名的市场行为也是如此,类似于“保姆的爱”和“妈妈的爱”。这是以爱之名失去了教育的根基。
因此,我在为河南小米尔顿教育集团撰写理念时,提出了“爱与成长”。核心点是“真爱的目的指向孩子的成长”。换句话说,“没有成长的爱就不是爱”。
基于此,我们可以审视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思考“孩子是否在活动中成长”作为底线,或者说这才是真实的反思。
以上就是“本色建构”,以“做人、生活、成长”为幼儿教育的“三基色”。而且,我们必须清楚,只有基于本音来谈论特征,才能显得更厚重、更强烈,或者说具有真正的意义。
关于性质和特性的关系,我认为:
首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的幼儿园设立户外炉灶和孩子一起煮菜,成为热门话题,他们说这是自然教育、生命教育。在用功能进行覆盖和解释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被商业化包装后,教育的本质已经消失,只剩下制作教育的视频了。
其次,也是一阵风。全国幼儿园如果不采购游戏设备,就等于不从事幼儿教育。似乎户外游戏课程的特征已经取代了幼儿教育的本质,让我们很难看清幼儿教育应该是什么。这样过于笼统的例子让一些缺乏幼儿教育经验的校长和老师感到深深的困惑。
总之,本色是基础,特色只能是亮点。做了本色,才能谈特色。这才是幼儿园教育应有的逻辑。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