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肖复兴简介,以及肖复兴妻子活了多少岁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肖复兴简介?肖复兴妻子活了多少岁

叶圣陶和肖复兴的关系

一、他们两个不但是很要好的文友,也是关系亲密的忘年交;

二、叶老是中国近现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是著名当代作家,两个人有很多的交集,两个人具体交往的相关事件如下:

叶圣陶逐字逐句为他批改作文

之所以走上文学道路,肖复兴说小时候对艺术很好奇,也喜爱。解放前,肖复兴的父亲从老家沧州来到北京,1947年,长子肖复兴出生,一家人在北京城南的打磨厂街居住。对于老家,肖复兴没有儿时的记忆,“虽然小的时候曾回过老家,但印象不深”。直到他的母亲去世后,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在老家,这才是肖复兴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回老家。

肖复兴还记得,姐姐l5岁那年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北京城南西河沿里的六联证章厂里描绘各种徽章。用一种叫做烧蓝的东西,类似亮晶晶的碎玻璃碴子,贴在徽章的模子里,用酒精喷灯把它烧化在徽章上面。姐姐做的就是这样的活儿,计件算钱,一天头也不抬,能做200多枚徽章,一个月能拿上几十元工资,算起来,做一枚徽章只是能够赚几分钱。那时,父亲每月也就70元工资。姐姐的钱对于当时生活拮据的肖家.起的作用是很大的。那时,肖复兴一家6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听来证章厂定做铁路徽章的一位铁路部门的主任说,正在修的京包线铁路需要人,挣钱多,姐姐不听全家人的劝阻,飞快地从六联证章厂辞了职。

肖复兴幼小时的这些印象到如今仍然铭记在心,但那时期家庭的困顿并没有抹杀肖复兴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走上文学道路后,他创作的散文常常以音乐为内容,源于他小时候对音乐的喜爱,“那时候家里比较穷,没有走上这条路,现在也不可能再去搞音乐了,所以写一些与音乐有关的散文也是这个童年的梦想的延续”。

“我们小时候住的院子里有一位街坊,母亲是医生,可以说是知识分子家庭。他的姐夫是印尼华侨,从国外带来一台立式录音机。”这台当时被当作“稀罕物”的录音机,给肖复兴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回忆。那个邻居男孩比肖复兴大几岁,很喜爱朗诵,“当时广播剧《林海雪原》正在热播,他就对着录音机朗诵,录完后放给我们小孩听。”其时,肖复兴正在上小学,从录音机里听到邻居小朋友的声音,他感到惊奇又兴奋。

复兴对文学的喜爱也许出于父亲的熏陶。他的父亲是个税务局职员,喜欢看书。肖复兴回忆,小的时候,父亲曾给他讲过许多在书上看到的故事,如古典的包公案、水浒传等。“我的家乡离纪晓岚的故乡很近,父亲曾给我讲过一些纪晓岚的轶事。”

还在上小学时,肖复兴最早接触到的文艺作品是《上海文艺》。“我在街上买的书,看完后感到很神奇,原来在文学的世界里可以天马行空。那时我还抄一些文学作品,如《干家诗》。”小学三年级时,肖复兴开始接触作文课。“教这门课的是新班主任老师张文彬,40多岁的样子,有着浓厚的、我听不出来究竟是哪里的外地口音。”张老师很严厉,那时的肖复兴对张老师相当畏惧,他还能清楚想起张老师站在讲台桌前的模样.“挺直的腰板,头发乌亮蓬松,一根根直戳戳地立着,总使人想起‘怒发冲冠’这个成语”。

但是,这个令人相当畏惧的老师在教学上却有独特的一套方式,令肖复兴如今忆起也倍感钦佩。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肖复兴和同学们的第一次作文课之前的工作是去长安街上的儿童电影院看电影。到现在,肖复兴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场电影看的是《上甘岭》。多年以后,他曾用清新语言回忆起那个快乐的儿时片断:“那时,儿童电影院刚刚建好,内外一新。我的票的位子在楼上,一层层椅子由低而高,像布在梯田上的小苗苗。电影一开演,身后放映室的小方洞射出一道白光,从我的肩头射过,像一道银色无声的瀑布。我真想伸手抓一把,也想调皮地站起来,在银幕上能露出个怪样的影子来。尤其让我感到新鲜的是,在每一排座椅下面都安着一个小灯,散发着柔和而有些幽暗的光,可以使迟到的小观众不必担心找不到位子。”

看完电影后,张老师给大家布置的作文是写这次看电影,他说:“你们怎么看,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肖复兴把自己看电影时所感受到的一切娓娓道来。没有想到,第二周作文课讲评时,张老师给全班同学朗读了肖复兴的这篇作文,并对这篇作文提出表扬及意见。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肖复兴如今已经忘记了,但他那浓重的外地口音,令肖复兴如今回想起来仍觉得那么亲切。这次成功的尝试,使少年肖复兴第一次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这以后,肖复兴迷上了作文,作文课成了他最盼望上的一门课。而作文讲评时,张老师常常要念肖复兴的作文。张老师对他也格外器重起来,常在课下对他说:“多读些课外书!”在肖复兴眼里,张老师变得亲切了,尤其他那一头硬发也不再“怒发冲冠”了,变得柔和了许多。

在北京汇文中学上初中的阶段,肖复兴开始动笔写小小说、散文。当时,学校里有两块乒乓球台那么大的墙报“百花”,老师、同学都可以投稿。上初二时,肖复兴突发奇想,他对同学说,“咱自己也办一个墙报吧!”说办就办,他们照葫芦画瓢,办了一个“小百花”墙报,肖复兴被选为主编,每期在一块小黑板上贴出400字的稿子.放在教室里。后来,小黑板被摆在了楼道里,受到学校师生的好评。

真正印成铅字的文章是《一幅画像》。那是肖复兴上初三时,他的作文《一幅画像》被推荐参加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本新华字典”。令肖复兴终身难忘的是,这篇作文让他与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先生有了一段珍贵的“忘年文缘”。

那年暑假,老师把一份油印的《一幅画像》拿给肖复兴,并告诉肖复兴,先生已在作文上面逐字逐句修改过了。原来,叶圣陶非常重视这次征文比赛,评改了全部获奖作品,在每篇文章后边还写了一段评语。后来,这些获奖作品连同叶圣陶的评语被编成了一集《我和姐姐争冠军》。令肖复兴兴奋的是,叶圣陶还邀请获奖学生去他那儿做客,“那时,叶圣陶先生60岁上下,平易近人,他给了我们不少鼓励。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得到大作家的指点,真是高兴得不得了。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大作家”。

叶圣陶的长子叶至善同样是肖复兴初涉文学道路时伸手相扶的一个“贵人”。1971年冬,已插队到北大荒七星农场的肖复兴被发配到离农场场部l8里远的猪号喂猪。猪号里有200来头猪,班长加一个当地农民连肖复兴,还有一个从山东过来的盲流就这么几个人,没有什么事,也见不到什么人,孤独与凄凉像结了张网紧紧裹着肖复兴的心。

在这种境遇中,肖复兴写散文,写自己的插队生活。他想把散文寄给叶圣陶,请他指点指点。但那时叶圣陶被列在打倒之列,肖复兴不敢与他联系,就把信寄给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叶至善很快就给肖复兴回了信,说写得挺好可以发表,并就肖复兴的散文逐字逐句修改,并提出评点意见,有的文章改动大,怕肖复兴看不清,就重新抄一遍,再寄回来。叶至善当时是中国少儿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刚刚从河南“五七”干校回来,“赋闲”在家。他同他父亲一样,对肖复兴这个素昧平生的青年予以关怀和帮助,给困顿申的肖复兴极大鼓励和自信。现在回忆起叶圣陶父子对自己的鼓励与关怀,肖复兴的语间感激之情自然流露,“正是他们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对我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重要影响”。

肖复兴最著名的文章

长篇小说“青春三部曲”《早恋》、《一个女中学生的日记》、《青春回旋曲》,报告文学《和当代中学生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近著有《音乐笔记》、《音乐的隔膜》、《聆听与吟唱》、《浪漫的丧失》、《纸的生命》、《遥远的含蓄》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向往奥运》、《荔枝》、《银色的心愿》、《寻找贝多芬》

大合唱肖复兴的主要内容

肖复兴

对于大合唱,我一直都是格外的倾心,有一种神圣的感觉,会随着那么多人整齐宏亮的声音里发出,而一起如浪一样的连天涌来。总觉得那声音来自心底,也来自天宇之间,人的声音伴随着天风猎猎,让人声升华,那种回荡在四周的声音,真的会让人感到人的内心原来是可以和天空一样浩荡无边的呀。

第一次见到合唱团,是1960年的9月1日。之所以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那天是开学的日子,我刚刚小学毕业,考入了北京汇文中学。那时,我13岁。

学校开迎新会,有学校合唱团和慕贞女中合唱团联合演唱的全本《黄河大合唱》,指挥是我们学校的音乐教师,叫纪恒,是一位口琴演奏家,和当时颇为有名的口琴家石人望同辈齐名。那时,我见识很少,第一次见到这样庞大的合唱团,站满了整个舞台,声音灌满礼堂,回荡着,如惊涛拍岸,真的颇为震撼。

我们学校和慕贞女中都是教会学校,合唱的传统由来已久,一直绵延了一个世纪之久。前年春节,两校的老校友合唱团举办百年纪念演出,邀请我去观看,可惜,那时我腰伤住院,躺在床上动弹不得,错过半个世纪再次聆听的机会。

我一直认为,合唱的传统来自宗教,中世纪教堂里的格里高利圣咏,开合唱之先河,很多人从童年就参加教堂的唱诗班,据说那时各种各样的合唱曲就有一千六百多首。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名的音乐家帕勒斯特里那,小时候就是唱诗班的成员,成年后所作的五百余首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合唱曲。

老作家林希先生,也格外钟情合唱,从小也是合唱团的团员,他曾经说过:“站在合唱队列里,立即有了神圣感。”我特别赞同他的这个说法。这种神圣感,让合唱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演唱。因为无论西洋或民间或流行的独唱重唱,可以有属于私人化或宏大叙事的种种丰富的情感在内,却难有这样来自天外之音的神圣感。神圣感需要有一定的人数和空间。

这样的神圣感,我曾经拥有过一次,是我高三的时候,我作词,同学作曲,另一位同学指挥,全部由同学参加伴奏和演唱(由于我们是男校,女生部请来邻校女中的同学参加)。那个大合唱完全是模仿当时红极一时的《长征组歌》,在北京市好多所中学里演出,也曾小有轰动。那一次,是我有生以来唯一一次参加大合唱,正如林希先生所说:“站在合唱队列里,立即有了神圣感。”更何况,那里面有我情感的创作。

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碟片,我一直保存着;北京市少年宫合唱团在中山公园音乐堂的演出,我专门去听过。那真的是天籁之音,没有任何渣滓,纯净得如同婴儿的眼泪,听得你忍不住要落泪。

最喜欢的大合唱,是《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和《五月的鲜花》。

《五月的鲜花》,第一次听到,是我们学校和慕贞女中合唱团的演唱。这首大合唱在我们的汇文中学的校园里听到,和在别处听来,感受和意味绝对不一样。不仅因为曲子太哀婉动人了,而且作曲者是我们学校里的特级数学教师阎述诗先生,所以听来多一份亲切。它几乎成为了我们学校的校歌,常常会在学校各种活动中演唱。最难忘的一次,应该是在阎述诗老师逝世的那一年,在学校的礼堂里,听校合唱团唱这首大合唱,刚听到第一句“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很多同学和老师都流下眼泪。那一年,我正在读初二。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前几年从电视里听到的,无伴奏合唱,一群孩子唱得实在动人,一种尘埃落定心和一切都归顺于圣洁和虔诚的感觉,忍不住让我抬起头看看歌中唱的月亮,是不是还那样的清澈透明。在以后的很多日子里,我都在电视里找这个合唱,希望和他们重逢。可惜,我再也没有找到。心想,此曲只有天上闻,给予我的机会只有一次吧?

在近年的央视青年歌手大赛中,新增加了合唱。其中不少很是不错,但也有不少过于刻意,技巧和形式感多于内容和情感。而且,受制于荧屏,人数不够,显得单薄,合唱的气势便弱了许多。现在,听大合唱,要到公园里。在北京,天坛、北海、景山公园都有群众自发的合唱团。由于完全出于自娱自乐,没有一点功利,唱得就是不一样,发自内心的声音,才属于音乐的本质。

星期天,有时我会到天坛,在长廊有不止一支合唱队,其中一支人数最多,他们手里拿着歌谱,唱得格外认真,指挥的年龄不小了,一脸沧桑,疲惫劳累的样子,但手指在空中一动,像有了魔力一样,完全是另一个人。他们常常唱的一首歌是《祖国颂》,那是一首老歌,气魄雄伟情感真挚,是以后许多新的合唱曲都无法比拟的。他们唱得格外高亢而情深,吸引了不少游客,包括外国游客,不少人加入他们的大合唱中。我也是加入者之一。于是,合唱的队伍会越来越多,歌声也会越来越激荡,成为了天坛公园里一大壮观。

我想,对比器乐,人声可以显示自己美妙之极致的可为和可能性,显示了人类可以创造的奇迹,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如今,科技发展,让器乐特别是电声乐器发展得过于繁复,甚至吵人。如此,才更显示了人声的单纯美好和壮观,让人们对于合唱才如此倾心吧?

肖复兴妻子活了多少岁

肖复兴妻子活了80岁

肖复兴妻子从中戏毕业后,肖复兴留校任教。“每礼拜都有课,感觉教书耽误时间。”她的兴趣在于写作,希望从事写作的职业。

关于肖复兴简介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360幼儿网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