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贝多芬悲怆奏鸣曲,贝多芬的奏鸣曲悲怆讲的是什么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分析
第三乐章c小调,4/4拍,快板的回旋奏鸣曲式。这个乐章的主题与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有些相似之处。它运用了大量的连线,弹奏时在各乐句乐段的结束处要适时地提起手腕,这样既能表现出乐句乐段的结束又能让手臂适时得到休息。第1小节??——17小节是整个乐章的主部主题,弹奏时右手的主旋律该连的要连接好,切分音重音要突出;双手的节奏要均匀,不要忽快忽慢。装饰音要弹得轻巧些,表达出作曲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18小节——61小节为第一间插部。弹奏第19小节——20小节、第23小节——24小节时手腕要跟着转起来,弹得轻巧连贯些。从第33小节开始,突强音在左右手交替,双手要连接好,让人感觉到作曲家不稳定的心态。第37小节——61小节是这个间插部的扩充,结束在c小调的属七和弦上。第62小节——78小节是主部主题的完全再现,随后转入幽静而柔和的第二个间插部主题。第98小节——106小节,左右手的音阶断音伴奏,增加了动力效果,把乐曲推向了高潮。第121小节——170小节是主部主题和第一间插部的变化再现。第129小节——132小节的主旋律换到左手声部低音,具有男性的浑厚特点。从第134小节开始乐曲转为C大调。第171小节——182小节是主部主题的第三次再现,第183小节开始是第一间插部的缩短变化再现,也是乐曲的尾声。它渐渐地带有激动的成份,充满斗争的力量,是音乐的另一个高潮。第189小节——192小节右手的第一、三拍重音和左手的第二、四拍要突出,形成对比。第193小节——198小节是贝多芬作品结束前常有的写作方法,它的第二拍和第三拍上的sf要弹得很鲜明、果断,表现出贝多芬决定以不停息的精神去斗争的决心。乐曲的第203——206小节转到降A大调上,仿佛是在思考人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苦难,面对深渊。乐曲结束在c小调上,它用坚定有力的主和弦给了自己一个肯定的、充满信心的回答。
我的毕业论文。仅供参考。或者我有写得不对的地方。欢迎讨论。
“悲怆”的难度
技术上,热情难的多
悲怆是贝多芬前期的奏鸣曲,在技术水平上要简单于后期创作的热情
悲怆第一乐章曾作为业余10级考试曲目,热情是钢琴系的学生才会接触到的大型作品,一般业余爱好者很难完整弹下来。
要弹出意境,都很难。
如何赏析《悲怆》奏鸣曲
悲怆奏鸣曲?
【歌曲鉴赏】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曰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而在听到肯普夫、施纳贝尔、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Sonata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op.81a“告别”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二十八、九岁的贝多芬,正值青春年华,事业蒸蒸曰上,为什么要写上这么一个标题呢?罗曼罗兰在他著名的《贝多芬传》中回答了我的疑问:
“……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1796年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酷刑。”1801年,贝多芬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员的说话。……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卢塔克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悲怆”奏鸣曲本身和这封信,揭示出了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完美的音乐典范————它是曰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他的音乐声中告诉我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有人曾将这首奏鸣曲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指出在这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共同的“青春的哀伤感”。可能人们是从这个标题出发,将它和当时德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相对应而作出这种结语的。确实,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在莫扎特的g小调第40交响曲中,都弥漫着类似的情绪。但贝多芬毕竟有其独特的个性,实际上,他的作品中弥漫着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弥漫着一种对无限、对理想的渴望。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肉体上和生活中的种种痛苦、恐惧、忍让、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华。正如ETA霍夫曼所说:“人的心在尘世之物中感悟超尘世之物。”
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觉到了悲怆,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将这些写进了这部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带出生命的躯壳,导向那无垠的精神疆域,向我们的灵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我的王国是在天空。”
“我是替人类酿制醇醪的酒神。是我给人以酒神上至高的热狂“我们这些精神上无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为了痛苦和欢乐而生的。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能得到欢乐。”
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纯美丽的花朵,献给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类的英雄,人类的普罗米修斯。
贝多芬的奏鸣曲悲怆讲的是什么
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辞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也是充满祈祷的一首抒情性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曲形式。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贝多芬悲怆奏鸣曲和贝多芬的奏鸣曲悲怆讲的是什么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
360幼儿网声明: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可以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