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传统民歌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路

收录于话题

  【摘要】我国的民歌中蕴含了无限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内涵,跨越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承载着千百年来生活在祖国大地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民的不同审美文化。文章由民歌之美深入分析了民歌对幼儿产生的积极影响,并从知识启蒙、情感熏陶与个性塑造、道德品质、音乐综合素养、幼儿学习兴趣等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传统民歌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幼教论文|传统民歌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路

  【关键词】民歌幼儿教育意义

  一、民歌之美

  民歌是中华民间传统艺术文化的瑰宝,一方面,民歌本身具备了一定的艺术情操与审美情趣,融入幼儿教学时有利于培养幼儿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感知能力;另一方面,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更应当将传承和发扬传统民歌文化视为己任。幼儿群体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幼儿教育中普及我国传统民歌,也有利于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我国民歌种类丰富多彩,汉族民歌按体裁形式分类,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3大类。在有些学者的论著中也将民歌细分为号子、山歌、牧歌、田秧歌、船歌、童谣、小调、风俗仪式歌等。但总体而言,根据最常见的三大类民歌,可以依据其特色运用于不同的幼儿教学活动当中,概括来说:号子大多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的吆喝和口号声形成的民歌种类,节奏、韵律感强,可以融入幼儿教学的韵律活动,也可以编排情景游戏;山歌是在山间田野所唱的民歌,一般语调高亢嘹亮,抒发了个人情感,大多数山歌演唱难度较高,不适宜幼儿学唱,而适宜融入音乐欣赏当中;小调可以说是三者中数量最多、种类最广的民歌体裁了,它通常朗朗上口,旋律优美,节奏感强,歌曲内容又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在幼儿教学的应用范围很广,既可以学唱、欣赏,又可以融入韵律活动,或是编排音乐游戏。少数民族民歌的分类则五花八门。通过对少数民族民歌的学习,一方面,能让幼儿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种类及其特色,通过各族民歌了解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积累更多民族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许多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也有大量含有舞蹈性质的欢快活泼的歌曲,在以歌舞为主的教学形式中选取少数民族的歌舞型民歌再合适不过。总之,民歌之美,美在种类多样、各具魅力,南方民歌有其婉约动人之美,北方民歌有其粗犷直爽之美,少数民族民歌也别具一格、各有特色。民歌最美在包罗万象,其涵盖各个地区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审美,共同组成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若将这些融入幼儿教学当中,不仅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与感知,而且也能将传统文化的底蕴烙印在幼儿的心底。

  二、传统民歌在幼儿教育中的意义

  (一)知识启蒙

  民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反映了各地区不同的民风民俗,记录了各地民间故事;歌颂美好品德、称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民歌反映了人文知识;产生于或记录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民歌反映了历史知识;此外还有许多包含四季更替、月升日落等自然科学常识的民歌,这些内容在幼儿教育中皆可起到知识启蒙作用。听新疆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人民热情起舞的形象仿佛跃然于眼前;通过《浏阳河》中婉转动人的曲调,湖南一幅好山好水的画卷随即展开;河北民歌《小放牛》讲述了有关河北标志性建筑赵州桥有趣的民间传说故事;山东民歌《弹起我亲爱的土琵琶》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英勇顽强的铁道游击队与敌人殊死拼搏的情形;四川民歌《采花》描绘了一年四季植物的场景:“三月里桃花红似海,四月间的葡萄架上开,五月里石榴尖对尖,六月间的芍药赛牡丹……”,这首歌蕴含了自然科学常识。这些民歌旋律简单、朗朗上口,适合幼儿欣赏和演唱,又包含了一定的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在引起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给予幼儿诸多方面的知识启蒙。

  (二)情感熏陶与个性塑造

  每一首民歌都由广大人民群众发自内心而作,抒发了其真情实感,包括快乐、悲伤、自豪、愁苦、热情等情感。幼儿本身对于多种复杂的情绪和情感没有较强的把握能力,欣赏、学习民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塑造情绪、情感感知能力的过程。幼儿在感受歌曲情感的同时,积极、健康、良好的情感可以引导幼儿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价值观。歌颂亲情、友情、革命友谊的民歌都很常见,例如广西东南地区民歌《萤火虫》、东北民歌《摇篮曲》都展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教育幼儿应当孝敬父母。藏族民歌《年轻的朋友》展示了藏族人民群众在节日里与友人欢聚一堂、载歌载舞的情景,向幼儿传达了与朋友和谐相处、融洽游戏的情感。这些承载了丰厚真挚情感的歌曲都是对幼儿的良好的情感熏陶。此外,民歌中色彩各异的情感也能赋予幼儿性格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幼儿天生性格较为内向孤僻,不太爱说话,不喜欢参与团体活动,像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娃哈哈》这样充满阳光、乐观向上的情感的民歌有着欢快的节奏和韵律,让幼儿在哼唱时能不自觉地随歌曲律动,被歌曲中的积极情绪所感染,有意识地加强自我情感表达的倾向。

  (三)道德品质的形成

  民歌不仅饱含丰富的情感,而且也称颂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安徽民歌《十月怀胎》传达了身为人母的怀胎、育儿之苦,教育人们要孝顺父母,懂得报答养育之恩。各类劳动号子表达了劳动人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热爱劳动、勤奋刻苦的质朴情感。广西民歌《蟾蟾蜍》教育人们应品行端正,不要做亏心事。有关道德的舆论总能成为社会的热议话题,人们称颂品德高洁的人,唾弃道德沦丧的行为。人贵在品德端正,而一个人的品德往往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形成。幼儿教师不仅要启发幼儿习得各种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在品性德行上加以成功的引导和塑造。一些民歌具备德育功能,教师要利用这些民歌对幼儿进行相应的引导,塑造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培养音乐综合素养

  音乐之所以能够成为幼儿教育中的良好载体,就在于它是一门易于被幼儿感知的综合艺术。民歌的综合性更强,它不仅具备德育功能,而且多样化、特色化的各种音乐类型也对培养幼儿的综合音乐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歌有许多是有舞曲性质的,若是不能很好地把歌与舞结合在一起,而是分割开来进行欣赏教学,那么无疑会使其失去特色,幼儿不能完全欣赏其魅力。而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让幼儿在音乐中做舞蹈动作,不仅能加强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如欣赏彝族民歌《赶圩归来啊哩哩》,可以让幼儿欣赏、模仿彝族富有特色的圆圈舞,使幼儿充分体验彝族民歌欢快的特色,掌握其鲜明的节奏,提高幼儿肢体语言的协调能力。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则包含了安徽曲艺花鼓戏的舞蹈动作,在学唱时,教师可以以手鼓为教学道具,教幼儿边打鼓边模仿简单的花鼓戏舞步。这两首民歌不但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宜儿童演唱、欣赏,还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和舞蹈韵律感,可以让幼儿对我国各地民俗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可以用作唱跳教学,培养幼儿的舞蹈、歌唱能力。

  (五)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民歌有着丰富的形式,音乐中新奇变换的元素都是易于引发幼儿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载体。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有趣、多变的音乐元素设计让幼儿产生兴趣的游戏,通过游戏更容易感受到民歌的魅力。如广西民歌《刘三姐组曲》中的《对歌》形式新奇有趣,十分适宜教学活动。其采用简单、朗朗上口的曲调,采取二人对唱、一问一答的形式,既新颖又充满着趣味。教师可以分小组开展对歌游戏,结合简单的谜语或者脑筋急转弯,引导幼儿把生活中的小问题以对歌的方式进行游戏,套用《对歌》的旋律演唱出来相互问答。这样的教学不但让幼儿掌握了歌曲,还开拓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赋予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一举多得。对于一些节奏鲜明、有打击乐伴奏的民歌,也可以创造性地设计节奏游戏,例如运用锣、鼓、铜铃等打击乐器进行歌曲伴奏游戏。新疆民歌《青春舞曲》节奏鲜明、色彩活泼,幼儿可以分小组用铃鼓、鼓、三角铁,根据节拍进行节奏游戏,增强幼儿探索的兴趣。

  作者:何小艳 单位:西南大学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欢迎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