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思考(8篇)

收录于话题

 

  第一篇: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应对策略分析

幼教论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思考(8篇)

  摘要:幼儿教育是孩子启蒙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孩子在幼儿时期成长的场所,幼儿教育是为孩子进入正式小学教育的准备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得到健康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每个孩子的家长都有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导致目前幼儿教育愈发的向小学教育发展,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教师在面对这样的现状,必须实行有效的应对策略,改变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情况。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应对策略

  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在儿童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教育场所,在这两个重要的教育场所承担着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教育任务,从教育阶段的整体来看,幼儿教育主要是为了给小学教育打下良好的教育基础,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主要教导孩子的是学习知识的意识和基本的生活技能,这些都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但是目前幼儿教育已经开始脱离这个教育目标,幼儿园开始把教育重点放在了小学知识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虽然让孩子提前接触了小学知识,但是在幼儿阶段对孩子加大了压力,抹杀了孩子爱玩的天性,可能会导致孩子厌烦学习的严重后果,这是目前幼儿教育必须应对解决的问题,教师必须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入手,随后找出最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

  1、家长对于幼儿教育存在认识误区

  家长由于自身思想的局限性,对幼儿教育存在认知上的误区,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家长对于教育思想的理解还处在传统教育观念阶段,在孩子学习方面上,家长更加注重的是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而不是注重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家长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更加重视幼儿园的实际教育内容,而不是选择释放孩子天性的幼儿园,在缺少生源的情况下,很多侧重培养孩子天性的学校也开始有小学化的倾向,这就导致了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整体大环境。二、在很多家长的认识中,幼儿教育就是在为小学教育打下学习基础,更严重的是还存在着一种现象,家长鼓励幼儿园加强对小学知识的教育,并且还对孩子提出非常严格的学习要求,在孩子还在释放天性的阶段,就开始注重对加重孩子学习的任务,并且在家长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攀比现象,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以孩子的成绩来判定孩子能力的高低,为了使自己在其他家长面前更加有面子,家长使孩子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不断加大,这些现象对着幼儿教育都产生了错误的影响,幼儿园为了满足家长的要求,就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导致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愈发的严重。

  2、幼儿教师能力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

  一名优秀的幼儿教育教师,不但要对孩子拥有足够的耐心,而且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幼儿教师都是多才多艺的,一般幼儿教师都拥有唱歌、跳舞、绘画等才艺,但是在目前很多幼儿园选用的幼儿教师,根本没有受过专业的幼儿教育培训,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教育过程中,这些教师由于自身素质的缺陷,导致缺少专业的教学能力,但是这些教师为了保住自己的教学职位,就把教给孩子小学阶段简单的算术和语文做为自己主要的教学任务,最低限度上保证延误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的学习,这些错误的做法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进程不断加快。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应对策略

  1、强化行政管理和监督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在我国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孩子才是国家未来最重要的发展资源,为了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必须采取手段遏制幼儿教育中的小学化倾向现象,因此国家必须强化相关行政管理和监督,不断出台适合的规定,采用严格的手段对不符合规定的幼儿教育的学校进行控制和查封。在规定实施的阶段,首先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强化对幼儿园办校审批的手续,明确办校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和各项办校细则,并且还要定时的对幼儿园进行教学调查,一旦发现学校增加不符合规定的兴趣班和文化课,就要做出最严格的处理,利用震慑效果来限制这种现象恶化;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要结合当前的教学实际和社会发展形势,及时的制定适合幼儿教育的指导细则,利用细则对幼儿教育中的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和教育目的进行规范,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引导能力,为幼儿教育提高科学、明确的教学指导,在办学阶段就开始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出现。

  2、加强科学幼儿教育理念的宣传对目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进行分析,幼儿教育为何出现这种现象,一个最重要的原意就是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没有被社会了解,很多人都没有对真正的幼儿教育的定位有充足了解,为了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恶化,就必须加强科学幼儿教育理念的宣传,通过宣传手段,把科学合理、注重孩子素质发展的幼儿教育核心理念传达给更多的人,尤其是在幼儿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孩子家长和幼儿教师,在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中。最注重的就是对幼儿的年龄和自身特点制定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纯的向孩子灌输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把孩子做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为他们的发展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氛围,并且还杜绝了社会中成绩代表能力的教育思想,从而逐渐淡化幼儿教育者加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思想。

  3、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随着人们对幼儿教育的更加重视,为了适应幼儿教育的需求,幼儿教师的个人能力水平也要得到一定的提高,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幼儿教育的性质和小学教育的性质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孩子在幼儿教育阶段学习的重点不是对课本知识的学习,而是应该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和生活习惯,这个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孩子的全面能力,不让孩子出现畸形成长,加强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为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都要求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综合水平,引导孩子学会与别人相处,帮助孩子学会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等能力。

  三、总结

  目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在我国幼儿教育阶段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会增快孩子的成长,相反会出现揠苗助长的效果,使孩子在发展兴趣的阶段,受到了过多的学习压力,严重危害了孩子的健康发展,就这样的环境下,社会和政府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危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保护住国家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徐晓燕.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4,(1):151-152.

  [2]胡春梅.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5,(12):11.

  [3]高英杰.幼儿教育如何出现小学化倾向及其应对策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279-279,283.

  作者:李晓睿单位:宁夏海原县文昌幼儿园

  第二篇: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影响

  【摘要】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依然是屡见不鲜了,家长秉着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家庭教育原则,将幼儿置于自我假定的社会环境中,迫使幼儿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这种不自觉的强迫性学习对幼儿而言只能是一种复杂的体验,本文就现实生活中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进行分析,并试图就幼儿教育小学化造成的消极影响提出几点针对性意见或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影响建议

  引言

  幼儿教育主要是指对3到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石,足以影响一个人以后重要能力、认知、情感以及性格等的形成。因它处在一个人心智尚未成熟的特殊阶段,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故而需要师长的细心或者是专业引导。从广义上来看,幼儿教育是指一切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活动,如幼儿的家庭生活的形态、父母养育他的态度和方式,幼儿周遭的人和事以及幼儿接触到的人和事,都可以称之为幼儿教育。纵观现在的幼儿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姿态百出能恰切的体现幼儿教育的纷繁复杂,其中不乏渗透着浓厚的小学化色彩。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具体表现

  应试教育以及攀比氛围下的教育环境是不纯粹的,是一种你追我赶的病态教育。中国是一个信奉学而优则仕的国度,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很多家长本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目标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学习超出他那个年龄应该会的知识和技能。就幼儿教育这一块而言,其表现甚是明显。竞争激烈的社会使忧心的父母为自家的孩子制订了一系列提升才能的计划,这些计划就是本着从小抓起的原则,按部就班的展开。其中避无可避排在首位的就是幼儿的学前教育问题。中国父母有着一个通病,就是很容易受“别人家孩子怎么怎么优秀”等思想的影响,以至于在自己心中也埋下一颗迫切希望自家孩子能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超越别人家孩子的种子。我们不否认这或许就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期许,但很多时候很多家长就是那么较真,将其付诸实践。在幼儿园宣传广告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让孩子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的宗旨”、“最短时间给你一个聪明的孩子”等等诸如此类的广告词或者宣传口号。这种家校联手,鼓吹早学优学等思想观念的做法,其后果可想而知,父母心甘情愿甚至是乐意之至将幼儿送入园区,让幼儿接受教育。这些教育很大程度上来看就是一种小学化的教育,主要表现在:

  1.幼儿接受识字教育

  不少私立幼儿园鼓吹给幼儿最好的教育,不如说是给幼儿超越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应受的教育。他们承诺家长要教幼儿多少汉字甚至是英语单词,而且随着幼儿年龄以及班级的递升幼儿所接受到的字量会增加,保证幼儿在上小学之前就会储备一定的识字量。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也不放过一丝丝幼儿可以学到知识与技能的机会,比如家长会在幼儿床头贴上汉字,以便随时可以教幼儿识字。

  2.幼儿有自己专属的学习区域

  就目前来看,家庭中大多数孩子是属于独生子女,父母就孩子的期望值也在逐渐增高,随之而来的当然是高投入。大部分父母理想的给幼儿一个独立的学习环境,于是在家庭当中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个三五几岁的幼儿坐在自己的书桌前,手里拿着自己看不懂的书本,旁边坐着谆谆教诲、苦心经营的父母。有时还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父母追着孩子屁股跑,求着“不学无术”的幼儿学习。这些画面或多或少的就是这样真实的出现,不得不令人感慨。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屡见不鲜、层出不穷,这些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而言是一种挫伤其积极性的做法,对家长而言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教育。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教育小学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不科学的、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是一种具有消极意义的教育。

  1.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无异于揠苗助长

  知识经济时代固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严苛,但这种违背幼儿甚至是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是一种破坏性的教育,只会对受教育者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处在这个特殊阶段的幼儿,无异于刚刚生长出来的嫩芽,他们需要的不是瞬间就可以拔高的手,而是循循善诱的引导以及滋润宽松的土壤。

  2.僵化幼儿与师长的关系

  幼儿教育小学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它是幼儿与师长关系僵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幼儿在这一特殊阶段所期待的大抵就是无忧无虑的玩耍,而师长的渴求却是一个个小能人。当这两种愿望冲突时,势必就是矛盾爆发的时候,幼儿固然敌不过大人,遵从于大人的权威,但在他们心底还是会存在不满。试问这种僵化局面下生活的幼儿与师长怎能和谐相处?又怎能实现人才的培养,这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一种打击。

  3.泯灭了幼儿个性发展的可能性

  幼儿是天真的种子,是具有千千万万种可能的种子。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由教师和家长铺设的轨道,是一种不易更改的道路,这些道路上的一切安排会挤占幼儿的游戏活动,势必会压抑孩子的天性,扼杀幼儿的奇思妙想。这种应试教育下师长殷切希冀下的教育早早的就带上了束缚个性发展的枷锁,在无形之中给幼儿施加压力,只会泯灭幼儿的个性。综上,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失败教育,是一种耗费师长精力,给幼儿施加压力的枷锁教育,对幼儿的消极影响不言而喻。

  三、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提出的建议

  相较于国外提出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玩儿好”、“培养孩子兴趣”等教育观念而言,中国式的幼儿教育更多的是凸显小学化的特点,结果造成了诸多的消极影响,为此针对这种不乐观现象提出几点建议:

  1.家长需摆正心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者,但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家。家长,作为幼儿的监护人,有着自身的权利和义务,但这种权利也不能没有科学根据的滥用。家长当保持平常心,对幼儿的发展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适当的阅读一有关幼儿身心发展的专业书,给幼儿以积极的引导,而非急功近利的逼迫感。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要有自己的主见,切不可人云亦云,不可形成攀比的风气。

  2.幼师需巩固专业知识,了解幼儿心理需求,正确引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幼师就是幼儿最先接触到当之无愧的第二任。幼师当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变化,熟知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时刻幼儿需求,对幼儿的学习做正确的引导,使幼儿能在快乐中享受学习,而非被逼无奈的接受。针对小学化教育,幼儿当明确这种教育对幼儿确是不可用的、不科学的,予以坚决抵制。

  3.家校联手,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为幼儿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孩子的可爱之处就在他们的烂漫无知、童真童稚,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在给幼儿一种提前的教育,是一种逾越幼儿本阶段的教育,是不合理的。幼儿当处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这不仅对幼儿性格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其他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幼儿教育小学化固然是一种趋势,但这种趋势俨然是一种非科学的,我们应当携手共同抵制。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师都应当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保障幼儿健康快乐厂长,以实现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让幼儿接受教育的环境更加纯粹。

  参考文献:

  [1]曹中平:幼儿教育心理学[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2]刘炎:学前教育原理[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柳春霞单位:湖北枣阳市直机关第二幼儿园

  第三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与防治措施

  【摘要】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目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表现十分明显,这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极其不利。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介绍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概念及幼儿园“小学化”的主要危害,并对如何走出幼儿园“小学化”的误区进行了思考,希望能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防治提供相关参考。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危害防治

  引言

  近些年,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幼儿园教育水平也有所提升。但受到应试教育和不良社会宣传的影响,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小学化”倾向变得十分突出,严重损害了幼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该现象已经成为了影响幼儿园发展的最大问题。而解决该问题的前提是明确什么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并正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性,在政府、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使幼儿教育发展中走出“小学化”的误区,促进幼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何为幼儿园“小学化”倾向

  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是指幼儿园参照小学教育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将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引入幼儿园的教学内容中,提前对幼儿进行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为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内容,包括写字、珠心算等;忽视幼儿的兴趣培养和情感教育,以知识技能的强化训练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课表和作息时间完全参照小学的教学安排;日常的操作规范也同小学生完全相同。

  二、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危害

  1.扼杀儿童天性。游戏作为幼儿时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学习方式,是幼儿最感兴趣也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幼儿教师往往都会忽视这一教学模式,用“小学化”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使幼儿失去了在游戏中获取知识的机会,致使幼年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遭到扼杀,对学习失去兴趣。

  2.浪费教育资源。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心理、生理、知识技能接受能力上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每个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应大不相同且各具特色。幼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掘孩子的天性,培养其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坚持在幼儿园中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模式只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幼儿在步入小学后会对重复的教学内容失去兴趣,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因此,错位的教育模式对儿童的未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不利于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发展。过早加入小学课程在幼儿园教学中,不仅给幼儿教师造成了一定的教学负担,而且致使幼儿课程变得杂乱无章,失去原有的条理性。小学课程的硬性加入,违背了幼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此外,幼儿教师不具备小学教育的专业素养,很多教授内容都有所偏差,幼儿在接受错误知识后很难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纠正,这也严重影响了小学教育的发展。

  4.违背新时期人才建设的要求。新时期的人才是学习能力强、心理素质好、具备创新意识、能快速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高素质人才。幼儿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环节,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影响深远。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无疑是揠苗助长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建立,很难培养出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

  三、怎样走出幼儿园“小学化”的误区

  1.顺应幼儿发展规律,体现幼儿特点。幼儿园的所有教学工作都应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体现幼儿的特点,首先确立启蒙教育应以开发幼儿智力为主要目标,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是生活中最基本和基础的内容。其次,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合理安排日常活动,如集体活动、自主活动、趣味游戏等。最后,重视游戏的教育性意义,合理开展有益游戏,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2.提高家长认知,配合幼儿园多项工作。幼儿教育中,家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园应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观念,加强家长与幼儿园老师的配合工作。定期举办家长交流会,为家长答疑解惑或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知,并意识到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不同,和老师一起协作,为幼儿发展奠定可靠基础。

  3.加强幼小衔接工作研究,为政策出台提供理论依据。各科研部门、教研部门要加强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工作的相关研究,从理论和政策方面明确对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各个方面的不同,确立幼儿园教育的独特性和独立性,明确幼儿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育方式,杜绝“小学化”倾向的出现。倡议幼儿园和小学双方共同协作,完成教育衔接工作。

  4.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幼师专业素养。教育相关部门应将幼师的培训工作纳入当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适时对幼儿教师进行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其教学理念,从整体上提高幼师的专业素养。其次,探索合理有效的教研模式,对园长、教师分别培训,全面提高幼儿教育工作队伍的教学管理水平。

  四、结语

  幼儿教育工作者应明确“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具体内容及其主要危害,在日常教学中,积极探索避免“小学化”倾向出现的有效途径。笔者对于如何走出幼儿园“小学化”的误区提出了一些个人意见,希望能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肖鹏.关于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以绥化市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08).

  作者:刘维薇单位:宜都市枝城镇洋溪幼儿园

  第四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幼儿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幼儿时期的教育可以影响到幼儿的一生。对其将来的学习、生活、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笔者根据实际观察发现,目前幼儿教育中“小学化”的教育倾向比较严重,这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笔者简要分析了幼儿教育的现状,提出了解决小学化倾向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有效策略

  当前社会环境下,家长对幼儿教育越来越,许多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学写字、学拼音和数学简单计算。正常来说,这些教学内容都是孩子们小学才会接触到的,在幼儿园开设这些课程,不仅不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也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方式应该是:教师明确幼儿的心理不成熟状态,在教学中使用活泼、轻松、愉快的教学方式,选择适合幼儿认知水平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健康成长。

  一当前幼儿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理念扭曲僵化

  当前社会的整体风气不正,社会、幼儿园、家长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自身教育理念都发生了扭曲。首先,幼儿园为了增加收入、扩大招生规模,把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数量和难度当作办园的商业宣传特色和亮点,完全忽视了教育幼儿的规律和幼儿的成长规律[1]。同时,幼儿的家长往往有急于求成、望子成龙的心态,认为孩子不可以输在起跑线上,过分对孩子应试能力的培养,但是忽视了对孩子素养的提升,重视孩子外在的表现,忽视了其内心感受,在评价孩子是否进步或者优秀的时候,往往把背英语单词、背诗、写字、认字、掌握数学计算的能力当作评判标准。

  (二)教育内容过重过高

  许多家长在为了所谓的“打好基础、提前准备”,把孩子应该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强加给他们,把上学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压力前移。许多教育培训机构也迎合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开设了许多给幼儿教授小学内容的课程。这些培训机构每年都在增加难度,为了让教学内容高和多,把小学的教学内容用生硬的方式加入到当前的幼儿教育中,这些内容超越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且学习难度过高[2]。

  (三)教学方式过于简单抽象

  许多幼儿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安排方面,没有考虑到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和生理特征。我国偏远地区的幼儿教师,大部分都没有相关的专业经验,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更没有专业资质,这些教师本来就缺乏教育经验,同时由于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设施落后,所以只能应付最基础的教学工作。对于大城市的幼儿教师,他们虽然有着丰富经验和合格的资质,但是由于许多幼儿园教学规模比较大,教师面对的学生多,所以难以开展各类幼儿教学工作,比如,生活式、游戏式的教学,所以教学内容产生了小学化倾向。

  (四)教学管理方式小学化

  想要幼儿能够健康成长,幼儿园需要有合理、正确的游戏、学习、活动和生活安排,一般来说,幼儿园大班每天需要上两到三节课,同时要把每节课的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幼儿还需要充分的课间休息时间,这两方面和小学的制度都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幼儿园都采用了小学的教学、生活管理制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来安排幼儿的游戏、学习、生活时间,这样一来幼儿园就成了小学。除此之外,一些幼儿园还开设了特长班、兴趣班,这剥夺了幼儿更多的运动、游戏的时间,如此小学化的管理模式,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3]。

  二幼儿教育产生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一)竞争意识扭曲

  许多幼儿园为了在行业竞争中生存,表现自己的教学实力,逐渐提升了幼儿教学的难度。同时,许多家长也考虑到孩子的升学压力,缺乏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在教育方式上和幼儿园选择上揠苗助长、急于求成,这是竞争意识发生错位的表现,并且这些意识都大大的影响了幼儿教育的长远发展。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由于地区经济的差异、城市和乡镇的差距、务工人员子女和城市居民子女的差距等,幼儿教育存在着待遇、分布、配置不均衡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我国偏远地区的农村儿童较多,这些地区的幼儿园基本都缺乏幼儿园教师资源,同时其教育水平和教育设施都不符合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我国的大多数幼儿园都没有一个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幼儿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评估方式极为单一,他们只是孩子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和难度,并且把字词字义、拼音、算数、英语单词、笔画笔顺等当作幼儿教育的主要评价标准。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改革幼儿教育就会治标不治本。

  (四)幼儿教师队伍水平不高

  许多幼儿教师缺乏对幼儿教育理论的正确理解,并且在教育中没有遵循科学的教育理论,其教学内容缺乏幼儿教育本该有的生活性和娱乐性,缺乏对幼儿的实践锻炼,有部分教师甚至只是通过了简单的培训和学习就上岗工作,这些教师只知道用小学教育的方法来教育幼儿,并且进行教育工作的方式简单粗暴[4]。

  三消除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建议

  (一)教学过程遵循幼儿教育规律,“幼小”教育流畅衔接

  幼儿教育需要结合幼儿的特点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进而发挥幼儿教育对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明确,教育的重点在教学内容的启蒙性和丰富性上,同时教育还应该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处理“幼小”衔接的问题上,需要明确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完成进入小学前的考试,而是为了让幼儿学到必要的生活技能并且为其人格发展奠定基础,所以,幼儿园需要开展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和教学活动,以此来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意识。

  (二)提升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许多幼儿教师都不具备合格的业务能力,他们的专业多半是小学教育,而且有部分还是通过关系进入到幼儿园中的,就连基本的教学资质都不具备,所以当前幼儿园教育的教师队伍难以满足幼儿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需要着重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进而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使其掌握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并且消除小学化的错误倾向,并让教师明确幼儿教育的目的。对于大多数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错误理解,幼儿园需要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和孩子的家长展开交流,让家长消除揠苗助长的错误教育方式,使其具备科学正确的育儿理念,让幼儿能够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进而发挥“家园”共育的教育作用[5]。

  (三)确保幼儿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我国各级部门需要加大对幼儿教育的各方面投入,平衡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关系,促进幼儿教育市场的健康发展,规范幼儿教育市场的竞争,规范准入管理制度,让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能够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同时加强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国家需要加大对偏远、落后、贫困地区幼儿园的师资、资金、政策支持,并且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要着力改善幼儿教育机构的基础设施,提升其师资队伍素质,为幼儿教育提供基本的办学条件。

  四结论

  综上,当前时代下,幼儿教育中有着明显的“小学化”倾向,具体表现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这几个方面,这不仅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同时也阻碍了幼儿身心的成长。在幼儿教育改革中,不仅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转变思路,改进方法,更需要改进这个教育机制,以此来实现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胡睿,赵凤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认识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3).

  [2]柴占学.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容忽视——学前幼儿教育现状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农村教育,2010(07).

  [3]李艳贞.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8).

  [4]李兵.纠正与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3).

  [5]李兵.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08).

  作者:徐郡阳单位:吉林省德惠市幼儿园

  第五篇:幼儿教育小学化与儿童知识观偏差研究

  【摘要】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表层反映的是家长、幼儿园教师、专家学者等相关利益主体在教育利益诉求与教育理想追求之间的纠葛,深层则反映了相关利益主体的儿童知识观偏差。避免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应当正视儿童的个体经验,重新认识儿童;尊重儿童的知识生产过程;打破知识权威,树立信息时代的主流知识观。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儿童知识观;偏差

  幼儿教育避免“小学化”倾向,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要议题。国内学者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影响后果及解决方法等,均做了较为细致的探讨。然而,这些努力却始终未能完全清理“小学化”倾向出现的思想土壤。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研究者日益发现,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出现,与部分幼儿教育相关利益主体的儿童知识观偏差有莫大关系。本文拟深入解析幼儿教育相关利益主体的儿童知识观偏差,及其与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内在关联,以期为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相关利益主体的集体心理表现

  一个颇为吊诡的现象是,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遭受学界及社会舆论不断批判和非议的同时,却又因为一些原因在全国各地依旧风行。部分幼儿教育的相关利益主体,其实是“小学化”倾向产生的实际参与者,包括部分幼儿家长、幼儿园教师和专家学者。他们大多在教育利益诉求与教育理想追求之间的纠葛中,或被动或主动促成了“小学化”倾向的顽强存在。幼儿家长是幼儿的教育人,他们对教育利益的诉求最为强烈。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中国的确立,竞争意识深入人心,教育在改变自己所处社会阶层、实现个人升迁等方面的功能被不断放大。教育系统中的“应试化倾向”一直存在,而且迅速从高中到初中,再到小学,层层向下传导。幼儿园教育作为教育的起始阶段,一直受到“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幼儿家长虽然口头表示希望孩子在幼儿园阶段以玩为主,幼儿园寓教于乐,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为主,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1〕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明显表现出对幼儿知识学习的深切。幼儿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其专业水平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包含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包括专业理念与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是指幼儿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专业理念与素养主要是指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自然天性等的理解与认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是否有“小学化”教育倾向,不仅与其专业水平的发挥有关,而且会受职业倦怠、薪酬待遇等因素的影响。例如,有的幼儿园教师会随着教龄的增长而日益固化教学模式,又因为薪酬待遇相对较低等原因,导致职业倦怠,在理解儿童与创新教学活动等方面缺乏足够的动力。此外,幼儿园教师还时常受家长的影响。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的实际诉求往往会迅速传至幼儿园,使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利益诉求与教育理想追求之间不断摇摆。正如有幼儿园教师所说,“如果不适应家长的做法,幼儿园将面临生源不足的风险”。或许可以说,当下一些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倾向是幼儿园迎合家长需求的折中做法。学前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掌握着教育理论研究的绝对话语权,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批判声音最响。专家学者的观念本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家长及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然而,受高等院校重理论研究轻教学实践的激励机制影响,不少专家学者致力于深化理论研究,无暇兼顾实践探索,导致部分专家学者日益脱离实践,“曲高和寡”。另外,还有部分专家学者认为,不应将学科知识教学与儿童本位绝然对立起来。毕竟,禁止幼儿园教幼儿学习拼音、识字、算术等内容,与幼儿是否获得快乐童年及身心是否健康发展,并无必然的联系,也缺少科学验证。〔2〕他们认为,学科知识教学,若能基于儿童发展水平,适宜儿童的特点,不必过多指责。还有专家学者以“小学化”问题较严重的乡村幼儿园为例,认为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政策改革可能“剥夺了这些处境不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继而融入主流社会的权利”。〔3〕这种“存在即合理”的折中主义教育观,在一定程度上间接肯定了部分幼儿家长及幼儿园教师开展“小学化”倾向幼儿教育的合理性。上述这部分幼儿家长、幼儿园教师及专家学者等在教育利益诉求与教育理想追求之间的博弈中最终偏向前者,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幼儿教育“小学化”。表面上看,这是一种利益趋向的决策选择,可实质上却反映了相关利益主体的集体心理存在儿童知识观偏差。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儿童知识观偏差

  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知识的根本看法。不同学者或流派对于知识的含义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早期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是人类理性认识的结果,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反映和表述,是真理。17世纪前后,洛克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是对外部世界各种联系的反映,知识获得的最可靠途径是观察和实验。20世纪初,杜威提出知识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有机体为了适应环境刺激而做出探究的结果,真正的知识不是静止的、终极的、完美的和永恒的,而是能够提高有机体不断探索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当代建构主义者进一步认为,知识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即儿童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获得融入主体世界的知识。〔4〕具身认知学说认为,知识的建构不仅仅是主体性的认知建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也是身体给予的,知识的身体性优先于结果性。〔5〕学者对于知识含义的解读,正趋向于从知识代表权威的认知中解脱出来,引导人们知识的个人属性,强调知识形成的具身发展性。这种对知识权威的挑战,与社会及知识形态的不断演变有着密切关系。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人类获取知识更加便捷,掌握知识不再意味着拥有了权威,教育也不再是将一堆陈述性知识存储于学生的大脑,而是要让学生像“专家”那样去思考、运用和创造知识。强调生成性知识、创造性知识,正成为时展的主要特征。基于此,为个体提供强大的自我概念和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与调动心理社会资源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等,变得愈加重要。〔6〕不过,从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相关利益主体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中可以发现,他们所强调的学科知识学习,主要出于世俗功利主义的角度,认为幼儿早些接触文化知识,如基本的算术、识字及拼音等,有助于幼儿在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习中占得先机,又或是以教育公平为由,强调幼儿的学科知识学习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的重要途径。这些对知识的看法,实质上指向了真理和权威,认为知识是人类智慧结晶的积淀,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等特点。在“小学化”倾向相关利益者看来,知识的学习即是真理与权威的获得,而真理与权威的获得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在未来社会可能拥有的实际权力。所以,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便是教师讲授和传递知识,幼儿接受和使用知识。显然,这种知识观与当代学界有关知识与学习的观点颇有不合之处。“小学化”倾向的幼儿教育,存在着被广泛认知的教育风险,即牺牲幼儿个人的理解力与迁移力,以习得机械的技能。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7〕在这样的幼儿教育中,“教师和儿童都成为知识的‘奴隶’,都没有生产知识和解释知识的权力。教师将社会认可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传递给幼儿,忽略幼儿和谐发展的需求,忽略个体生动活泼的存在。教师又可通过控制教育内容来控制教育对象,使其在知识面前丧失主动性,在世界面前失去探索欲”。〔8〕由于幼儿的经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缺乏普遍性和共同性,是一种无法获取现实利益的偶然性事件,又因为这种精神性事物很难采取考试等形式进行审查,也无法作为量化评估的依据,所以,相形之下,技能和知识的掌握则显得没有那么困难,学科知识教学就在这样的博弈反复中成为“小学化”倾向幼儿教育的重点。在“小学化”利益相关主体及社会现实的多重压力下,幼儿的自主生活、体验正被一种成人既定的对未来的职业想象所取代,致使幼儿教育几乎都围绕着适应小学、适应考试等展开。强调知识的基础性地位,注重知识的外在化形式,采取量化方式评价知识等,便成为“小学化”倾向相关利益主体儿童知识观偏差的主要表现。可以说,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相关利益主体这种有偏差的儿童知识观,一方面凸显了结果性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幼儿的经验被无端压制的无奈现实。而这些,与人们观念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与信念紧密相关。更进一步,如杜威所言,“人类生活在危险的世界中,需要寻求确定性与安全感。实践活动有一个内在而不能排除的显著特征,那就是与它俱在的不确定性。只要行动,便伴随着危险和不确定性。而理论,或曰理性的思想,则达到了绝对确定性的寻求,是一切自然运动的最后‘终结’或末端,是最为完备和完善的终极知识”。〔9〕是故,“小学化”倾向的相关利益主体强调结果性知识的学习,实质上又反映了其对幼儿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的深深忧虑,这种忧虑逐渐掩盖了对幼儿的经验本身价值的重视与探索。此外,“小学化”倾向相关利益主体的儿童知识观偏差,也与儿童本位观在现代中国的沉浮及长期以来受“双基”教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20世纪以来,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逐渐成为学界的共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理念与体制改革由学习欧美转向学习苏联,日益重视学习系统知识。杜威、陈鹤琴等人的教育思想受到猛烈批判,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及强调儿童经验发展的知识观被认为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而遭到摒弃。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再次发生转向,开始借鉴欧美先进教育理念,杜威等人的教育思想重新引起学界重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及强调儿童经验发展的知识观进入重塑的关键时期。然而,学习系统知识的观念并未就此退出历史的舞台,而是换成其他形式,持续影响着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形式,即是“双基”教学的发展。所谓“双基”,是指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0世纪50年代,深受苏联课程理论中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思想的影响,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各级学校规程及教学大纲,形成了“双基”教学的基本雏形。后经数十年的研究与实践,“双基”理论被认为是我国教改经验与外国优秀经验不断融合和发展的重要教学理论之一。鼓吹这一理论的专家学者认为,“知识教学是学校教育打破儿童自然成长、改善和加速儿童成长的基本需要和途径”,〔10〕并断言“抛弃双基教学不仅意味着对我国基础教育优势的武断丢弃,也必然会遭遇文化传统的阻抗”。〔11〕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专家学者的解读颇有不妥之处,不过这样的知识观与教育观却在中国颇有市场。刘晓东认为,这种观点一方面为不少“民间教育家”投家长“望子成龙”之好提供了话语支持,方便他们谋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成为中国“应试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强化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应试化”倾向。〔12〕正如前文所言,“应试化”向下层层传导,直接影响了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蔓延。

  三、回归儿童的教育

  近代中国,儿童是伴随着国家、民族等观念的产生而被发现的。儿童被认为是拯救民族存亡的关键,由对儿童的重视,延伸到对儿童教育的重视,一种强有力的民族国家、传统文化力量以教育的路径,迅速进入儿童的生活中。现代以来,受到苏联教育观念的影响,儿童被淹没于系统的科学知识中,加之“双基”教学理念的扩张,“应试化”倾向几乎渗透于整个中国的教育系统,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在所难免。而正因此,正视儿童的个体经验,尊重儿童的知识生产过程,回归儿童的教育,在当代中国,便显得尤为重要。

  1.正视儿童的个体经验,重新认识儿童

  怀特海在批判传统教育过度强调知识学习、忽略经验的先导作用时,形象地比喻道,“在伊甸园里,亚当是先看见动物,然后再给它们命名的,而在我们的传统制度中却与此相反,儿童先给动物命名,然后才看见它们”。〔13〕在现实生活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相关利益主体的结果性知识观往往强调知识的权威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权,“儿童只有接受知识才能发展自己”。纵然是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也只是从科学上论证儿童发展的潜能,为成人利用这种优势达到自身的目的,如为儿童未来职业发展的世俗功利主义目的等服务。恰如杜威所言,“我们往往把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当作缺乏,把生长当作填补未成熟的人和成熟的人之间的空缺的东西,这种倾向是由于用比较的观点看待儿童期,而不是用内在的观点看待儿童期。我们之所以仅仅把儿童期当作匮乏,是因为我们用成年期作为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儿童期。这样就把注意力集中在儿童现在所没有的、他成人以前所不会有的东西上……如果儿童能清晰地和忠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所说的话将与此不同。我们有非常可靠的成人凭据,使我们相信,在某种道德的和理智的方面,成人必须变成幼小儿童才对”。〔14〕然而,从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断蔓延的事实可以发现,这一观念并未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考虑到专家学者对于幼儿家长、幼儿园教师等教育观念与行为的影响力,学术界不能仅仅局限于研究儿童的认知能力和脑神经科学的发展,还应儿童的精神世界,特别是深入研究儿童的精神生活,据此不断发出科学的声音。幼儿家长、幼儿园教师等应重新认识儿童和学前教育,走出结果性知识观的误区,正视儿童的个体经验。

  2.尊重儿童的知识生产过程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是过程,而非产品。“教育的过程,不是要学生把结果牢记心头,不是建造有关这门科目的一个小型的现代图书室,而是使学生像一名数学家思考数学、像一名史学家思考史学那样,亲自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确切地说,是要让学生参与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可是,这并非否认知识作为结果的存在意义。布鲁纳又指出,“结果性知识作为教育过程中的矫正性知识,在适当的时间、步调和方式提供给儿童时,能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学习效率”。〔15〕换言之,结果性知识的获得不是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作为一种手段或路径,是儿童理解事物、事件和动作的一种方法。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核心,是过度强调结果性知识的获得,把原本应作为手段的结果性知识视为学习的目的,儿童的知识生产过程、方法的训练与形成等反而被忽略了。为此,在正视儿童经验的基础上,还应到儿童是如何加工经验的,即尊重儿童的知识生产过程,并且在操作层面上到对儿童知识创造性发展的评价,也即强调对儿童知识结果这一副产品的评价,而非对结果性知识转述的准确性与否展开评价。

  3.打破知识权威,树立信息时代的主流知识观

  如前文所言,结果性知识观的形成,与学界长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有紧密联系。转变相关利益主体的结果性知识观,应打破知识权威的垄断局面,树立信息时代的主流知识观。这需要幼儿家长、幼儿园教师及专家学者等相关利益主体的协同转变。首先,需要专家学者转变学术研究范式,由单方面注重理论转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具体而言,专家学者应积极走进实践场,强化对实践的具体认知,开展基于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研究,从根本上夯实教育理论背后的实践逻辑基础。其次,应改革幼儿园教师教育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早在2011年就有学者提出了改革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的构想,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培养幼儿园一线教师,教材编写的着眼点应为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备的有效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服务,而不是局限于自成逻辑体系的科学化追求。学前教育专业教科书体系应由学科取向转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取向。故而,有必要将学前儿童心理学改为早期儿童发展科学,将学前教育学改为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学,将学前儿童卫生学改为学前儿童保育学。〔16〕只有增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才能帮助职前教师找到教育实践累进与升华的切入口,理解教育理论建构的内在过程,进而才能激发教师重视帮助儿童探究知识的意识。最后,应信息时代的知识观变迁。近年来,发达国家在应对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的人才培养问题时,提出了“21世纪素养”的基本取向,认为重复性的常规工作正逐渐被计算机取代,人类必须从事计算机无法代劳和胜任的复杂工作,这类复杂工作以创造、发明、交往为核心。因此,学科知识对未来世界不再具有绝对的确定性,个人需要借由知识的运用与创造应对新的职业环境。协作、交往、信息通信技术素养、社会和(或)文化技能、公民素养,又或是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等核心素养,正成为人类在信息时代的共同追求。〔17〕当素养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时,必然会面临如何评价的操作性问题。结果性知识的评价具有直观性和外显性,这是其在教育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其成功吸引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相关利益主体接受的关键特征。因此,相关利益者需要充分认识到素养与外显知识表现的复杂关系,方能建构准确有效的评价机制,也才能从根本上摒弃知识权威对个体的统治,以及对儿童个体经验与知识生产过程的忽视。具体而言,一个人有着怎样的外显知识表现与其内在素养有密切关系,但素养和外显知识表现并非一一对应。一种素养可能有多重外显知识表现,一种外显知识表现也可能是多重素养合成的结果。而且,素养与外显知识表现具有非同步性,一个人的外显知识表现可能较早出现,但这并非意味着素养的养成。当然,素养的养成也不必然导致外显知识获得充分的表现。笔者以为,相关利益者的评价应注重情境性评价和学习者主体性评价相结合。情境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不同,前者强调情境的还原及情境与主体间的互动发展,而学习者主体性评价则强调主体的早期经验与当前情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的角色淡化,转而作为评价的参与者,支持学习者的主体性评价。总之,幼儿教育避免“小学化”倾向,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变革儿童知识观,由结果性知识观转向基于素养养成的过程性知识观。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需要专业教育工作者的反思清理和深度认知。

  参考文献:

  〔1〕程秀兰.多学科视野中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透视〔J〕.教育研究,2014,(9):71.

  〔2〕刘小红,廖其发.“禁教”:幼儿教育必须走出的误区〔J〕.课程?教材?教法,2012,(8):34-39.

  〔3〕高晓明.对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理性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6,(3):20-24.

  〔4〕虞永平.幼儿教育观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11-213.

  〔5〕叶浩生.身体与学习:具身认知及其对传统教育观的挑战〔J〕.教育研究,2015,(4):113.

  〔6〕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6.

  〔7〕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5.

  〔8〕虞永平.幼儿教育观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22.

  〔9〕杜威.杜威全集:晚期著作(第4卷)〔M〕.傅统先,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3-16.

  〔10〕邝孔秀,张辉蓉.双基教学:摒弃还是发展〔J〕.教育学报,2013,(3):43.

  〔11〕邝孔秀,宋乃庆.我国双基教学的传统文化基础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2,(4):51.

  〔12〕刘晓东.评反自然的无儿童的教育学〔J〕.全球教育展望,2016,(1):29.

  〔13〕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64.

  〔1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9-50.

  〔15〕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邵瑞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454.

  〔16〕秦金亮,朱宗顺.学前教育专业“三学”受到的挑战与未来改革路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519/520(7/8):48-51.

  〔17〕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6-18.

  〔17〕刘晓东.儿童本位:从现代教育的原则到理想社会的生成〔J〕.全球教育展望,2014,(5):64-77.

  〔18〕张文质,林少敏.保卫童年(一)〔J〕.小学青年教师,2002,(1):9-11.

  〔19〕刘宇.儿童如何成为研究参与者:“马赛克方法”及其理论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9):68-75.

  〔20〕陈晓红,李召存.马赛克方法:实现儿童参与研究的好方法〔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658(6):33-37.

  作者:薛国瑞秦金亮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第六篇: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幼儿园时期的早期教育,是孩子今后学习生活能够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但是,最近这些年提前将一些小学时期才会学习的东西带入幼儿教育中,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病态教育,是一种违反幼儿正常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的方式,也对幼儿的成长和教育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危害。就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展开了专题研究和讨论,希望能够把这种教育倾向的现状细致反映出来,把其中的危害逐一分析,从而提出如何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幼儿园;学前教育;小学化

  现在的很多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中,把对小学生的一些要求施加到幼儿身上,这就被叫做幼儿教育小学化,而在这其中有的是比较侧重于幼儿行动的要求,还有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把一些对小学生才会要求的行为标准生硬地套用在幼儿身上,还有的是具体学习内容的小学化,就比如很多幼儿园设立形形色色的各种兴趣班和特色班,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因为学生家长迫切希望自家孩子能够成才而拔苗助长的行为,而且违背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就这个问题文章在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一、大力宣传和正确引导,要把科学幼教的观念深入人心

  现今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竞争意识也越来越强,这种意识也波及到幼儿教育上,家长们普遍都有望子成龙的思想,都想让孩子能够赢在起点,但这并不是一种好的意识,幼儿的成长教育要从自然的适当阶段开始,注重长远发展,关心幼儿的身心健康,多方面丰富儿童的成长成才方法,加强这个社会对科学幼教观念的认识,要减轻幼儿互相的比较竞争,重视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教导规范,持续不断的推广符合幼儿自然成长发育规律的幼教方式,让每个家长都理解重视科学幼教的理念。

  二、幼儿教育要尊重自然规律

  首先,我们要明白每一个儿童在每一个阶段身心发展的水准都是不同的,因为人的身心成长发展都是有一个一个递增阶段的,每一个阶段之间在质和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也有着不同形式上的主要活动。

  三、提升办园质量,端正办园的宗旨

  1.可以通过教育培训端正幼儿园入学的准备想法,建立正确的入学准备理念,应当了解这个准备不仅仅在于知识上的准备,现今在国际上广泛实行的入学准备教育都包括语言的发展认知身体的健康和一些动作技能,还有平常的知识情绪和社会性,学习方式。应当就这种理念改变目前只是单单准备知识竞赛的现状。

  2.一般省市级示范幼儿园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很高的,老师的素质也大多要高于一般的幼儿园老师,这些幼儿园的办学经验也是很丰富的,所以,要尽量发挥模范幼儿园的指导示范和传播作用,要充分表现出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要把幼儿园一些活动比如开放日等多多对外开放,这对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3.当前教育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因为每一个幼儿园的资源肯定都是各有特点的,所以应当尽量发掘资源,建立独具特色的课程。因此每一个幼儿园都要基于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改革一直以来单调的“填鸭式”小学式教育方式,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投入

  保证高等,义务,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升学前幼儿老师的整体水平,增加学前教育的投入,促使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互相协作和互相补充,让学前教育更加繁荣,加强管理严格遵守准许办园的标准,还要提高幼教的师资水平,重视幼儿教育惠及大部分人的公益慈善性,对留守儿童还有偏远山村等学校在师资和资金以及政策上都应该有所倾斜,联合实质上的教育支持的供给,积极改善学校的师资配给硬件设施,尽量满足学习教育的基础条件,使得适龄儿童获得适合本身发展规律的科学性教育。

  五、深化改革,建立科学全面的幼教评价体系

  要不断推动当代教育体制的革新,加强职业化教育的发展,多方面开拓成才的途径,鼓励高等教育方法的多方面开拓,慢慢减少高考中考小升初的前置影响,从基本上打破以考试升学为核心的功利性教育形式,重视幼儿阶段教育的重要性,建立科学全面的幼儿教育评价体系,要使幼儿教育机构的招生宣传规范化,制止以应对考试为目标只进行单纯知识储备的这种过载教育,要避免各个教育机构之间用超前的知识教育能力为目的的不好竞争,幼儿教育应当走上以寓教于乐,边玩边学的素质教育方向。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有着小学化的倾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要形成促进幼儿教育科学性发展的协力合作,在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等方面要有所了解,还要有所提高,那就不仅需要政府主动引导,还需要家长、老师和学校之间的密切配合,互相支持,来产生合力推动幼儿教育科学的发展,才能确切防止幼儿教育的小学化。

  参考文献:

  陈兰荪.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反思[J].新课程:小学,2015(4).

  作者:黄艳菊单位: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县幼儿园

  第七篇: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幼儿教育已经在我国普及开来,其教育小学化持续蔓延,一些幼儿园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上均向小学化倾斜。该种教学已经脱离幼儿教育的本质。本文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幼儿教育小学化源头,从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幼儿教育制度改革,促进幼儿教育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对策

  教育是国家发展至根本,只要保证良好的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教育过程需注重科学性和合理性,幼儿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起点,也是奠定人生基础的最初阶段,该阶段教育应该注重教育方法,而加强学习负担。当前对于幼儿教育已经逐渐趋向小学化,该种教学方式无疑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影响幼儿健康成长。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1、家庭

  幼儿处于懵懂状态,其认识不足,自我意识不够完善,因此在生活遇到一些问题和决策均由家长代为完成。从家长角度而言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到更多知识,因此众多家长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认为孩子越早接触小学教育越好。一部分家长甚至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越严厉越好,因此为幼儿园小学化奠定了家庭基础。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直接“客户”就是家长,因此会从满足家长意愿入手,受到家长观念的影响,学校边在教育模式上开始转变。家长主观意识过强导致幼儿未得到良好的教育,幼儿在不适当的年龄接受到其年龄阶段外的教育,幼儿缺少家长的陪伴,在幼小的时候便托付于幼儿园,缺少家庭关怀,其成长环境不完整,幼儿从小便不敢接触于社会,养成孤僻性格。

  2、社会因素

  幼儿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回归自然,在适当年龄给予适当教育。当前众多幼儿园反其道而行,很多幼儿教育并非顺其自然,而是将众多家长干预和社会影响掺杂其中,因此导致幼儿教育与教育大纲出现偏差。该种模式不仅会导致家长出现较大压力,也会个幼儿教育带来较大难题。当前国内的幼儿园数量日益增多,但其中公立幼儿园数量仅仅占少数,民办幼儿园及公立幼儿园数量远远出超出公立幼儿园。不同于公立幼儿园按照教育规范展开教育,民办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在设置教育模式和引进教育资源时并未从幼儿良好成长角度考虑,一些幼儿园在引进教师时要求较低,一些幼儿园的教师甚至是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这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存在众多幼儿教育问题,这也是当期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原因之一。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6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的幼儿社会经验不足,对很多事物缺乏主观认识。另外幼儿的天性是玩耍,大多性格较为活泼,因此在进入幼儿园时难以快速适应幼儿园模式。当前幼儿教育缺乏教育工作的衔接,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幼儿的人文关怀,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并未制定针对性教育策略。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对策

  1、教育思想的传播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主要原因就是思想观念存在错误,从而导致行动出现偏差。当前无论是家长还是学下在幼儿教育上均存在一定偏差。为改变幼儿教育小学化现状首先必须在思想上进行改变,通过思想改变行动。首先需加大对幼儿教育的宣传工作,为家长和学校树立正确的思想,采用外部施加干预的方式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其次为降低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需加大监督力度,培养幼儿教育争取的入学观念。当前幼儿教育中对教育监督的部门主要是政府机关和相关教育部门,针对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培养正确的入学观念。幼儿教育中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相关监督工作,对幼儿教育进行不定期突击检查,对幼儿园出现的小学化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找出有效改善对策,以便于对帮助幼儿园教学提供具有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幼儿园教育应该遵守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实际需求,设置与其年龄段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当前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理念和教育能力不足,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设定幼儿园任职资格要求,提高幼儿园师资力量,实现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促进幼儿教育拜托小学化影响,使得幼儿教育自然发展。

  2、倡导轻松教学文化

  轻松教学文化主要指在当前教育化境下针对幼儿教育改革环节,综合幼儿成长期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该阶段注重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为幼儿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幼儿属于认知阶段,对外界事物吸收力极强,该阶段接受到的思想和教育方式将会影响幼儿的一生。若教育方式不当将会影响幼儿对新鲜事物的学习热情,因此为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奠定未来发展基础,必须在幼儿园教学中创造轻松教学文化环境。幼儿园时期属于发展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该阶段的有效培养可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有助于幼儿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为后期小学文化的学习打好基础。

  3、通过教育法规加以限制

  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法规对相关问题并未作详细规定,缺少法律法规的管控,幼儿教育便出现一定问题,且出现愈演愈烈的情况。为促进幼儿教育合理性和科学性,需不断完善幼儿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实现幼儿教育的有效变革,促进后续幼儿教育向正确方向发展。例如目前针对幼儿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可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综合性发展,做到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调控、利用。其次对当前幼儿园存在的小学化问题进行规范,相关部门制定科学的教育大纲,为幼儿教育指明方向,其次通过法律法规对幼儿教育进行规范,当幼儿园出现小学化教育问题时应及时制止并给与一定惩罚,为幼儿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三、结束语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教育是为我国幼儿奠定思想和行为基础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问题,需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未来发展制定最佳幼儿教育方式,未幼儿未来更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涵淇.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象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2):34-39

  [2]孙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与对策[J].学园.2014(8):67-69

  [3]徐晓燕.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3(9):45-49

  作者:叶佳佳单位:流长幼儿园

  第八篇:小学化倾向在幼儿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而幼儿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当前阶段中,幼儿园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小学化”的倾向,违背了幼儿教育的特点,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就对当前阶段中幼儿园“小学化”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做出了相应的对策进行就改善,以使幼儿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化幼儿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引言:

  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指在对孩子进行幼儿教育的过程中,使用的教育手法、教学内容的与小学相似,只是孩子知识的接受情况,将知识灌输到孩子的脑海中,而忽略了孩子身心的发展,同时还降低了孩子的探索性。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接受的教育方法也应不同,而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打破了这种规律,对孩子之后的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小学化”倾向在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小学化

  在孩子的幼儿时期,其思维往往是刚刚发展的阶段,在接受知识时,是以表象为主,对于知识的接受与理解的能力不高,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应以启蒙教育为主。但是在当前阶段种,大部分幼儿园没有掌握幼儿教育的特点,将主次进行了颠倒,大量的引用小学教育的内容,增加了幼儿教育的内容,例如一些幼儿园在进行教学时,将一部分小学低年级的字词教给孩子进行掌握。

  (二)教学方法小学化

  在孩子的幼儿时期,是对孩子各方面进行启蒙的时期,对孩子使用游戏教学的方式,不仅使孩子的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还使孩子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是幼儿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而在当前阶段中,幼儿园对教育方式理解的不到位,将其安排到了次要的的地位,有些幼儿园甚至取消了游戏教学的方式,使用传统课堂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使得幼儿阶段的孩子接受能力得到限制。

  (三)教学课程小学化

  在孩子的幼儿阶段,应该是快乐的、无拘无束的,同时还具有好动的特点。但是,在当前阶段中,幼儿园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要求,向小学生那样制定出了严格的课堂纪律,在进行课堂教育时,不能随便说话,回答问题时必须要举手,不能将双手放到桌面上等,这样就使孩子的特点发挥不出来,脱离了幼儿教育的实际目的。同时,一些幼儿园在正常的教育课程外,还开设了大量的课外兴趣班,例如钢琴班、美术班等,减少了孩子自由发挥的时间。

  二、改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一)提高幼儿教师的质量

  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首先就要从幼儿教师的质量上来改变。首先在幼儿教师上岗之前,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幼儿教学能力,避免出现幼儿教学过程中出现小学化的问题。同时对当前阶段任职的教师进行培训,不仅增强其实际教学能力,还将其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了改变,使得教学的方式与内容回归到正确的状态下,使孩子幼儿时期的特点有效的发挥出来。

  (二)改变家长的错误理念

  在当前阶段幼儿教育小学化中,家长的错误理念也占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就要对家长错误的理念进行改变,教育部门可以开通相应的讲座来对家长进行教育,用现实中的实例来证明其理念的错误,使其了解孩子在幼儿阶段就接受小学内容的负面影响,降低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对之后的继续教育造成严重的危害。并且,在孩子进行课外兴趣辅导时,不能以家长的意愿为主,而是要根据孩子的特长以及喜好来选择,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课外辅导的作用有效体现出来。

  (三)加强幼儿教学的质量

  在幼儿园办学时,各级教育系统应对其进行严格的规定,不满足要求的幼儿园不允许招收,阻止了幼儿园招生时出现不好的竞争现象,从根本上避免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同时,还要对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进行管理,将内容中小学部分的知识进行清除,并且,相关部门还要定期的对幼儿园进行检查,将不合格的幼儿园进行查封整改,使孩子在幼儿阶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在孩子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具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要慢慢的一步步来进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能对孩子起到重要的作用,只能起到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当前阶段中,就要加强幼儿教师的质量,改变家长的错误理念,加强幼儿园的教学质量,为孩子健康的成长提供良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叶巧燕.莫让“破布条”缠住孩子的金色童年———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对策[J].丽水学院学报,2011,05(02):104.

  [2]秦秀娟.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现状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S1):94.

  作者:郑媛媛 单位: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大许中心幼儿园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欢迎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