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去洗澡,一会儿妈妈给你多讲个故事;吃完这碗饭,妈妈就让你看一小时动画片……不少家长都很无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和孩子的相处,总要讨价还价、斗智斗勇。不给好处,孩子就不吃饭;没有奖励,孩子就不睡觉……不知不觉,再日常不过的教育,变成了某种交易。

把利诱当做对孩子的激励?其中的危害8岁后就集中爆发

其实回过头来,把“交易”和“回报”引入家庭教育,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更会对家庭关系造成危害。

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一篇关于“积分奖励表”利弊分析的文章,看完希望留给各位家长一份感悟,也欢迎大家在文末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文 |Erica Reischer

美国资深心理咨询师

“当我要求8岁的儿子去照顾一下弟弟时,他回答说——你会给我什么——我知道,我得把他那套积分奖励表给扔了。”

不久前,一个妈妈曾经这么对我说。这是一个很注重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妈妈,她一直很想知道,有没有一种工具,能让儿子行动力更强、自觉完成好家务和作业。

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学家和家庭教育导师,我接触过上千个家庭,这是很多父母都非常看重的问题。

为了达到目的,很多父母都开始使用“积分奖励表”。这是一种行为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孩子们可以用父母提出的好习惯,比如打扫房间、做家务、做作业,来换取贴纸或者积分,然后兑换父母给的奖品,或者“外出”、“吃大餐”等奖励。

遗憾的是,这种方法不仅无用,甚至有惊人的反效果。

01/

“打扫厨房有额外分数!”

“不用了,谢谢。”

在今天,积分奖励表全球范围内被用得有多广泛?

在谷歌搜索“积分奖励表”、“家务奖励表”和“奖励表”,有超过100万个搜索结果。在Amazon搜索,有1300多个产品组合结果,在各种教育论坛上,无数父母在询问它的优点,讨论其操作方法……

这种奖励表有用吗?当然有用——父母再也不需要苦口婆心地劝孩子干活,孩子变得很有内驱力,能够自觉地把所有事情都做好,家庭氛围也变得更加轻松,亲子关系更加和谐。尤其是放到家庭事务中来,当孩子不愿意帮忙洗衣服,只要给他们一张贴纸,搞定!

但这种有用,实在太短暂了。当父母们发现奖励的效果原来这么好,就会不断地往表里添加更多项目。但问题也就出现了,当孩子习惯了奖励,积分奖励就开始失效。

我的家教班里有一对夫妇,他们使用积分奖励表已经很久了,一直很奏效。但最近,当他们问女儿,“晚饭后能帮忙打扫厨房,可以获得额外的分数。”女儿却回答:“不了,谢谢。”怎样才能让女儿乐意做家务呢?夫妇俩完全找不着方法了。

这还是没那么严重的结果。积分奖励表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心理工具,对孩子的内心有极大的暗示作用。就像开头所举的例子——一个8岁的小男孩需要奖励才会去帮助弟弟——他已经习惯了无论做任何事情,都有即时的回报。

02/

罚款后迟到的人更多?

“奖励经济”影响孩子人际关系

这个男孩的心理,如果用一个专门的词来概括,就是“奖励经济”,它让所有行为都成了一种交易——孩子们期望因为良好行为得到奖励,并对“免费提供帮助”犹豫不决,这不仅破坏了孩子们做事情的内在驱动力,更会误导孩子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比如说,当孩子看到身边的人遇到问题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也许同样是“我要去帮忙解决这个问题”,但随之而来的,可能会在“算计”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研究表明,习惯用有形回报激励自我的孩子,帮助他人的倾向更弱。

行为经济学家、杜克大学教授的丹·艾瑞里(Dan Ariely)曾进一步解释说,这是“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碰撞,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规范往往压到社会规范。换言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会变成商业的交易关系。

什么意思呢?

他进一步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公司曾试图减少父母接孩子的迟到率,建议学校对迟到的父母进行罚款,但实行罚款后,迟到的父母却更多了。为什么?因为实施罚款后,学校和家长之间在“接送”这件事情上的社会规范,就变成了市场规范。

以前,父母会约束自己,因为觉得迟到会给老师们造成不便,甚至觉得内疚。现在,他们通过支付罚款为迟到买单,反而觉得心安理得了。

父母使用积分奖励表也是这个理,相当于把市场规范引入家庭生活,孩子的想法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做得好,是为了得到奖励,做得不好,也不会因此自责,“大不了就是没有积分嘛!”长期以往,于孩子而言,本来就应该做好的作业、家务,居然变成了父母给自己布置的“有偿工作”!

Dan Ariely还举了另一个例子。他曾任教的一所大学,曾使用积分来考核老师,结果是什么呢?有个老师一年只教了一门课,但通过别的活动得到了112分,名列前茅。还有一些老师会用各种方法,去优化“公式”,从而让自己符合学校的教学要求,而不是学生本身,这种积分制到最后,也没有任何信誉可言。

同样,如果把类似的情况类比回家庭呢?也是在培养一个个善于“优化公式”的孩子而已。

Ariely也强调,“孩子因为做家务得到了积分”和“孩子因为帮助了弟弟妹妹而得到了积分”之间的区别。因为当孩子习惯了“关心别人而获得奖励”、“没有奖励就不关心别人”之后,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就产生了:“当你以后变老了,孩子会怎么对你?”

当然,Ariely的意思,并不意味着,给孩子们有形的奖励,会导致他们长大后就会对大人置之不理,那只是一种最极端的结果。但只要我们往这个方向稍微思考一下,就会知道,积分奖励表的潜在危害到底有多可怕。

03/

用内在驱动代替外在激励的7个建议

那么,不用积分奖励表,我们如何激励孩子自觉做家务、做作业、关爱身边的人、养成好习惯呢?以下是7个建议:

1、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的行为,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有礼平和,自己就多说“请”,说话时尽量轻声细语。

2、说出你的感受

诚实地告诉孩子,他们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影响,让他看到你的感受,教会他们站在你的角度去看问题。例如,“我很不开心,因为你每天都睡得很晚,早上又起不来,为了等你,要耽误我不少工作。”

3、信守承诺

当你履行诺言时,孩子也会信任和尊重你。孩子会知道,你不会让他们失望,更知道,当你已经明确了一个想法之后,就不会轻易变卦。

4、尽可能减少抱怨

当孩子抱怨某件事时,如果你很快就让步或妥协,可能会无意中训练他们多发牢骚。

5、用积极的语言描述要求

“用完电脑就关起来”比“你总是不关电脑”好,“早点睡觉”比“不要那么晚睡觉”好。

6、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你可以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给他们更多机会去体验这种行为的自然后果。例如,孩子上学忘记带饭盒,那就饿着肚子,孩子熬夜第二天早上起床好痛苦,那就去痛苦。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你得先和他们解释清楚后果,而且孩子提前同意愿意承担这样的后果。

7、让孩子感到自己的重要

“你来帮忙洗菜,让我做饭快了好多,而且不会无聊”——类似的赞扬,能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行为和努力确实在发挥作用,有助于建立他们的信心。这种良好的感觉,会让他们更愿意做更多家务。

对于孩子而言,再好的激励也不如父母去发掘孩子的内在驱动力来得重要。你有什么值得推荐的发掘孩子内在驱动力的方法?留言区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感谢您的,欢迎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