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领域|打造符合孩子发展的数学区,从这几点入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给儿童提供丰富的材料以及适合幼儿身心、年龄特点的材料,不断地支持幼儿进行探索。
作为重要的组成环节之一,区域材料不仅是幼儿理解抽象数学知识主要的媒介物,也是帮助幼儿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重要材料。
但近来越来越多的园长和老师们开始有这样的疑惑:“区域材料的投放貌似并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
为此,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
游戏化投放
游戏教学方式是最能吸引幼儿思考和注意力的有效教学方式。
这不仅可以培养孩子活跃的理性思维、引领孩子主动解决问题,还可以促进幼儿对数学区域的材料投放活动产生兴趣,积极参加数学活动,用数学的方法探索世界。
比如以培养小班孩子分类与模式的设计为例,我们可以从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出发,创设出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情境:
“熊大和熊二的家里要来好朋友做客啦,但是兄弟俩手忙脚乱的,所以他们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忙做出很多不一样的美食,而且组合上要有规律哦,大家来动手帮帮他们吧~”
此环节的目的是引导幼儿利用至少两种元素的材料创建模式,如AB、AAB。教师可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如橡皮泥、模具、泡沫球、木棍、盘子、彩纸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个活动测评幼儿对于模式的理解和创建模式的能力。幼儿能否重复AB模式并将其扩展为更复杂的模式。
2
非结构化投放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们都会准备一些结构化的材料给幼儿。但逐渐很多老师发现,高结构化的材料似乎常会阻碍幼儿对数学的探究的过程。
而非结构化的材料反而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究潜力,帮助幼儿实现自主探索,进行自我构建。
比如在培养大班孩子的计数与数概念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小木棍来设计1-10、10-100之间的换算:
1.幼儿2人一组轮流掷数字骰子,根据骰子上显示的数字从单根的木棍中取走相应数量的木棍。
2.当某名幼儿掌到10根木棍时,可以兑换1小捆10根的木棍,然后将10根单根的木棍放回到标记“1”的杯子里
3.当幼儿童到10小捆10根的木棍时,可以兑换1大捆100根的木棍,然后将10小捆木棍放回到标记“10”的杯子里,游戏结束。
或者可以提供更多的计数材料引导幼儿反复游戏。如提供大量的可连接立方体,让幼儿每数满10个可连接立方体就拼插成一摞,最后计数出成摞的有几摞,零散的有几块,就能很快计数出总数了。借助实物操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位值的概念。
3
多元化投放
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利用多元化的材料,来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游戏场景,如“便利店”、“小小银行”等融入生活的布置,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来从兑换的游戏中培数学思维:
小熊的糖果屋新进了各式各样的糖果,我们来帮帮它吧~
1.首先我们熟悉一下小机器人是如何配合工作的吧:根据小机器人的指示,取出相应数量的糖果,并将它们摆放在盒子里吧。
2.教师可将班级材料和自备材料分发给幼儿,每人一种材料 (15个以上)。
引导孩子分成两组分别选择一种颜色的机器人,按照选择的机器人的圈点数将相应的材料(可连接立方体、模式块、雪花片、积木块、小圆片、乐高积木等) 摆放在小熊准备的格子底图中吧。
3.引导幼儿识别自己组机器人上的数字,取出某种相应数量的材料,按照装糖果的方法,一一对应摆放在底图中。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观察幼儿能否正确点数出机器人上的圆点数量,以及按数取物的能力。
我们不仅要追求教育“游戏化”、“生活化”,还需要考虑如何“以儿童成长为导向”来进行材料投放和教育设计,帮助孩子们形成数学概念和思维。
这一切,万放数学都帮您考虑到了。
去小学化的热潮下,幼儿园数学可以怎么做?
01 /
去小学化政策下:
幼儿园的数学应该怎么教?
近几年来,去小学化的热潮在中国各大幼儿园施行开来。许多幼儿园都纷纷去掉了小学大纲内容,不再专门让孩子写字、算数、识字。
我们承认孩子需要更多的自主游戏时间,让大脑和身体得到自由的发育,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完全不能让孩子接触语言和数学。
数学在很多人眼里,直接和算数画上了等号,成为了机械、枯燥的代名词。但数学还包含了:数、量、图形空间、逻辑推理等等,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被数学所影响。而数学的学习像盖大楼,要有稳固的根基,幼儿时期便是开始诱发良好数感的一个阶段。
用游戏化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是幼儿园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园这几年来在做的努力。“尽早开始的数学”应该与幼儿喜爱游戏的天性结合,我们可以让他们透过游戏去接近数学、喜欢数学,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训练推理能力;使孩子在无形中培养解决问题、沟通连结、思考推理的能力。也让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运用数学思考的方法来解决。
02 /
什么样的课程设计,
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从情境、任务(或者说内容设置)、材料三个角度来看游戏化活动的设计。
01
情境——是大家所熟悉的,数学活动之所以强调情境设置,由于儿童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在情境中的,而情境往往也是问题发生的场域,儿童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我们情境设置应特别注意生活化和问题性的特点。即时是故事性的情境,也应该具备相应的合理性,是幼儿经验所能理解或熟悉的,同时脱离了故事情境,数学的经验和概念仍旧应该是有意义的。
02
任务——或者说数学活动的内容设置,目标分解,是最核心的部分。对于数学活动来说,在基于科学、适宜的目标分解基础上,设置相应的活动任务尤为重要。其中任务的互动性和挑战性是值得我们老师去注意的。这里包含了不同活动类型的互动设置,以及师幼互动的注意点。
03
材料——是支撑活动开展的重要载体。孩子的数学学习也是基于操作的,所以材料必不可少。以往老师对材料的选取和投放比较困惑,一般是与在制作材料上下了很大工夫,不断需要制作,不断需要绞尽脑汁去设计去创造有关。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真正了解数学的本质,数学无处不在的本质,就能够更好地理解怎样材料是最适合数学学习的。在这里我们提倡开放性、半结构性的材料的使用。只要用的适宜,将大大降低老师的工作烦躁程度,并提升孩子对数学生活化的认识。
以万放数学大班活动《搭木筏》为例:
该活动有两个目标:
? 第一是孩子能够通过操作理解兑换的含义,知道数量为 5 的物品就可以兑换另一个物品。
? 第二是孩子可以五个五个地数。从活动目标可以看出,这个活动要求孩子把 5 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计数。
这个目标也体现出孩子计数能力的发展:从小班开始,孩子们的计数能力经历了从手口一致点数,到理解基数概念,再到能够感数,再到能够概念性计数,最后到大班下学期,孩子么要做的能够五个五个、甚至是十个十个地群数。同时,这个活动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兑换”的含义。
首先是引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观看短片得知游戏的情境和规则。
在游戏中,小动物们需要木筏才能够到达河流对岸,但是要怎么样才能获得木筏呢?这时,山羊老爷爷拉来了一车木头,并告诉了孩子们兑换的规则:
首先孩子们需要不断投骰子,根据骰子的点数获得可连接立方体。5 个可连接立方体可以兑换 1 根木棍,5 根木棍可以组成 1 个木筏,每个木筏可以送 1 位小动物过河。这就是游戏的兑换规则。
这个游戏规则对于孩子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它需要孩子们运用多种知识经验,并且要求孩子在活动中不能放弃,需要坚持把五只小动物都送过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数学知识技能、过程性能力和学习品质都能够得到锻炼。
了解了兑换规则后,我们可以进入集体活动。在这个环节里,老师在课件中演示游戏的过程。孩子们投掷骰子,根据骰子点数按数取物,获得可连接立方体。然后用得到可连接立方体兑换木棍。
在这个过程里,孩子通过实物操作进行 5 个 5 个数数,但是孩子们不一定每次都能掷到 5,所以还需要运用10 以内的加减法知识。比如第一次掷到了 3,第二次掷到了 3,需要拿几个可连接立方体换小木棍?剩下几个可连接立方体 ? 这些问题都会激发孩子的计数与计算能力。
此外,孩子们为了更快地达成目标,会猜想下一次骰子的点数:掷到几能够帮助我更快地兑换木棍呢?如果掷到更大的点数,就能更快地兑换木棍。孩子们在这个过程积累了统计与概率的经验。
在数学知识技能以外,该活动还能够激发孩子的过程性能力与学习品质。比如孩子能够积极地投入活动,或者在计算过程中出了错,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反思并纠正错误。这些都是帮助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
我们还可以利用小组活动,来引导和帮助孩子能够运用知识技能,过程性能力和学习品质来解决问题。
也可以在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游戏经验后,进入拓展游戏环节。对孩子的数学知识技能、过程性能力和学习品质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