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自然教育课程故事:山洞里的鸟窝!

收录于话题

课程故事|自然教育课程故事:山洞里的鸟窝!

活动缘起

“你在看什么?”

“老师这里有个鸟窝!可是没有蛋”

“你怎么知道这是鸟窝呢?”

“因为里面有很多树枝。”

在实践公园课程的时候,我们有了一个有趣的发现。我们班的区域里有一个假山群,其中一块独立的假山中间有一个洞,女孩琪琪一直趴在洞口看啊看,一会在这看,一会跑到洞的那一头看,乐此不疲。观察的最后她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个鸟窝,可是没有蛋。

思考:孩子简单的一句话可以读出很多东西,第一,她见过鸟窝;第二她见的鸟窝里面可能有鸟蛋。回想起来真的是这样,在9月初,我们在幼儿园里散步,幼儿园门口的一棵小树上有着一个鸟窝,踮起脚尖看,里面还躺着一颗小小的鸟蛋。听门卫叔叔说。这颗鸟蛋上学期末就在了,一直没有小鸟破壳出生,应该是颗死蛋,孩子们都很失望,我们老师也没有特别在意。没想到这颗小小的鸟蛋在这个女孩心里生根发芽了,在过去两个月后依然念念不忘。

支持:其实,在刚开始公园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就在另一个大假山里发现了“鸟窝”,他们兴奋地相互转告,假山里有鸟窝!我也被他们吸引,去一探究竟,但看到后我的反应却很敷衍,当孩子们第二次喊我去看的时候,我直接无情地拒绝了:“这只是别人放在那的,不是鸟窝。”现在想想,当时被我拒绝的孩子该有多失望啊。有一有二,绝不能有三了,这一次要让孩子们的兴趣进行到底!

猜 想

回到教室后,我出示了琪琪头埋进洞里的照片,问:“你们猜,琪琪在干什么?”有人说:“她在找宝藏。”有人说:“她是不是想爬假山呀?”琪琪摇摇头说:“我在看鸟窝。”孩子们听到琪琪的话后兴奋了起来,迫不及待地想去看看这个“假山里的鸟窝”。

于是我出示了第二张图片,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这个是鸟窝吗?班里顿时响起孩子们激烈的讨论声,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场面混乱。这时候瑞瑞说:“太吵啦!就像吵架一样。”我:“很多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理由,都想说怎么办?”瑞瑞:“我们可以开辩论赛!我哥哥说了,辩论赛就是一个一个说,像吵架。”我心里想着:辩论赛倒是一个好办法,可以让孩子们各抒己见,可是这是一个全新的互动形式,孩子们会有兴趣吗?于是我说:“瑞瑞说的辩论赛是什么呀?”很多孩子都摇摇头说不知道,我们就上网上找了一些辩论赛的视频。

辩论赛

本以为这种纯语言类的活动孩子们会不感兴趣,没想到她们看得津津有味。视频结束后我问:“你们想开辩论赛吗?”孩子们一齐说想,我又问:“那辩论赛是什么样子的呢?”

瑞瑞:“桌子要放两边,正方和反方都有四个人,还有一个主持人!”

茹茹:“是一边一个人先说,然后再对面说。”

涵涵:“每个人说完大家都会鼓掌,她们还会鞠躬。”

我:“那请几位力气大的小朋友帮我们布置一下场地吧!”

几位男孩子自告奋勇地去搬桌子,搬椅子,还不停地调整位置,一会往这边歪,一会又觉得离太远,互相商量着,最后把场地搬好了,女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把正反方的牌子也做好了。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就此展开!本场辩论会的辩题为:假山洞里的到底是不是鸟窝?

正方观点:假山洞里的是鸟窝

反方观点:假山洞里的不是鸟窝

航航(正方一辩):“这个是鸟窝,因为周围没有别的鸟窝,所以小鸟们就把草放进了这个山洞里做了一个窝。“

诺诺(反方一辩):“这个洞里的树枝都是粗粗的,这种树枝不能变弯,做不成鸟窝。”

婷婷(正方二辩):“大一点的鸟也会用这种粗粗长长的树枝做鸟窝的,不用做弯曲的鸟窝。”

倩倩(反方二辩):“但是鸟窝不可能在山洞里的,鸟窝有可能在树上,有可能在房屋(屋檐)下。”

翔翔(正方三辩):“鸟窝有可能在树洞里,就也有可能在山洞里。”

茹茹(反方三辩):“我觉得它不可能是鸟窝,因为鸟窝是圆圆的,下面有个底的,这样鸟蛋才不会漏下去,这个山洞里的(鸟窝)小鸟下蛋会掉在假山上摔碎的。”

思驭(正方四辩):“这就是个鸟窝,里面有树枝、小草和树叶,这些都是小鸟用来做窝的,肯定是小鸟拿进去的。”

瑞瑞(反方四辩):“这个假山洞里的树枝也有可能是别的小朋友放进去的,这个树枝这么粗,小鸟拿不动的。”

于是话题到这里变成了:小鸟会选择山洞做为做鸟窝的地点吗?我们的第二场辩论赛就又开始啦!本场辩论赛的辩题为:公园里的假山洞适不适合小鸟来这里筑窝?

正方观点:公园里的假山洞适合小鸟筑窝

反方观点:公园里的假山洞不适合小鸟筑窝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表达,我们轮换了辩论成员,并将主持人的任务也交给了孩子,瑞瑞自告奋勇地做这个主持人。

瑞瑞:“大家好,我是今天辩论赛的主持人任楷瑞,今天的主题是山洞里适不适合放鸟窝,这边是正方辩手,这边是反方辩手,辩论赛现在开始。”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瑞瑞顺利完成开场词。

但是没想到这次辩论赛的“难关”出现在了选手身上。迪迪“正方一辩”:“我不知道要说什么。”我在一旁轻轻提醒道:“说一说你为什么认为这个山洞适合小鸟筑窝。”迪迪:“我认为不合适。”我:“那你应该去反方,怎么会在正方呢?”迪迪:“因为那边人满了。”我意识到了孩子的强烈表达欲,于是临时跟他商量道:“那你先回座位,等会反方有没说到的请你补充好吗?”迪迪:“好的。”正方一辩变成了涵涵。

涵涵(正方一辩):适合的,因为山洞有顶,可以给鸟窝挡雨。

柏铄(反方一辩):我觉得树上更合适,树叶也可以给鸟窝挡雨,而且鸟窝是树枝做的,雨水会漏下去的。

天天(正方二辩):树上太高了,小鸟掉下去会摔死的。

想想(反方二辩):小鸟有翅膀会飞,不会摔的。山洞里石头这么硬,小鸟住着会不舒服的,鸟蛋也会磕碎的。

馨馨(正方三辩):山洞里是平平的,鸟蛋不会磕碎。

彦博(反方三辩):鸟蛋是圆的,会滚来滚去,平平的山洞会滚出来,掉到地上就不好了,而且这个山洞太矮了,小偷会把蛋偷走。

正方的孩子不知道该说什么去反驳彦博的话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思考:这个班的孩子大都是插班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虽然辩论赛这个形式对大部分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但这个形式相对于集体的谈话活动来说更加有互动性,而且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高效互动。

支持:老师决定将瑞瑞的个人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在辩论赛的过程中,弱化了辩论赛的环节和胜负,强调了幼儿发言的内容(说自己的想法,最好是跟别人不一样的),在整理录音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们的对话逐渐有了逻辑性,从一开始的“我说我想”慢慢有了“我说他想”,他们会思考对方的观点,找出其中的不合理处,再组织语言反驳过去。

在孩子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鸟窝的已有经验:

鸟窝大调查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鸟窝的经验是比较浅显的,主要都是外形、材质两个方面,如何提升幼儿对鸟窝的经验和认知呢?我想到了我们班的家长。我们班的特点之二就是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班里有87%的家长是新吴江人,他们来自10个不同的省份,29个不同的县、市、区,还有两组少数民族家庭。这么丰富的家长资源怎能不好好利用呢!于是,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商量,请孩子们来说一说,你想问爸爸妈妈关于鸟窝的什么问题呢?

“问问他们有没有见过鸟窝!老家有没有鸟窝?”

“我爸爸跟我说过,他小时候会爬树上去看(鸟窝里的)小鸟!”

“我想问他们见到的鸟窝里面有没有蛋!”

“我想问他们看到的鸟窝是什么样子的,跟我们学校里的一不一样?”

根据孩子的问题,我进行汇总,并且提炼加工了一下,最后形成了以下这张调查表:

通过调查表的反馈和爸爸妈妈们给孩子分享的故事,我们发现鸟窝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是碗状的,开口向上;有的是水滴状的,开口向旁边;还有的鸟是一群住在一起的,他们的鸟窝里面就像迷宫一样。

“为什么鸟窝都不一样?”

“他们怎么能把分开的树枝弄在一起的?”

“为什么有的鸟喜欢住一起?”

……

思考:孩子们对鸟窝的兴趣逐渐丰富,问题也是一个接一个,做为老师的我对鸟窝方面的知识储备不够,有点应接不暇。孩子们的探索欲是值得我们肯定和保护的,这场对于鸟窝的探索该如何延续下去呢?我咨询了教学经验丰富的搭班老师,她告诉我:“你可以找找鸟窝相关的绘本,看有没有合适的。”

支持:在网上我找到了一组日本的绘本,是日本一位作家铃木守在山居生活中,通过观察各种不同类别的鸟儿和他们的鸟窝而创作的,主要有四本,分别是《山居鸟日记》《鸟巢的秘密》《鸟巢的智慧》和《鸟巢的故事》。我决定将它们投放在班级阅读角里。

各种各样的鸟窝

这四本书瞬间成了班里最“抢手”的绘本,孩子们带着问题去书中寻找答案。由于是科普类绘本,文字量比较大,孩子们经常会拿着树来问老师,寻求老师的讲解。有一天,婷婷拿着书来问我:“老师,我好想把这本书带回家,让妈妈讲给我听,可以吗?”我把婷婷的问题抛给了孩子们,最后通过全班投票,大家一致同意轮流把书带回家!开启了一场图书漂流记。

我希望通过这几个问题让家长了解亲子阅读时我们应该做什么?孩子在阅读时应该观察孩子的哪些方面。通过家长的观察记录,我能够更加快速的了解孩子们感兴趣的地方和有困惑的地方,从而提高在园集体活动的效率。

在这之后,班里孩子们的讨论话题都变成了各种各样的鸟窝,他们还会在美工区里用轻粘土和橡皮泥捏出他们从书上看到的鸟窝。快来看看孩子们的创作吧!

孩子们为了这些鸟窝可是“煞费苦心”,有一位男孩子想将他的鸟窝放在橡皮泥捏成的树枝上,经过了做树枝-倒下-做支撑-不稳-做底座等一系列调整,最终成功将鸟窝按在树枝上的过程。

思考:区域活动的内容往往能表现出孩子们近期的兴趣点,和班里的“热点”话题。很明显,孩子们已经产生了制作鸟窝的内在驱动力。但是他们现在使用的表征材料很单一,就是轻粘土,这对大班的孩子来说表现手法有点过于简单了。

支持:游戏过后,我请这几位孩子分享了自己制作的鸟窝,每个发言的孩子都说得头头是道。但同时别的孩子也提出了质疑:“你这个鸟窝那么小,谁住得下呀!”“妈妈说了,轻粘土是有毒的,小鸟会不会中毒呀!”于是我顺势提出:“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做鸟窝呢?”

绘制鸟窝

做一个鸟窝需要什么材料呢?怎样才能做鸟窝呢?珊珊提议道:“我们可以画一个鸟窝的图纸!就像建筑师叔叔一样,先画图再建房子!”于是,大五班的小小建筑师们开始工作啦!

迪迪在画这个鸟窝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孩子们都在安静画画时,第二组出现了吵闹声,我走过去听了一会,原来是第二组的孩子在讨论迪迪画的鸟窝,“这才不是鸟窝呢!”“对呀,他肯定是在乱画”“这画的也太丑了吧!”我听了很气愤,心想孩子们的“童言童语”有时候也是最伤人的。而迪迪呢,反而好像什么也没听见,继续低头画自己的,丝毫没有被影响到,于是我也收回了想干预的心思。等孩子画完后,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画鸟窝呢?”迪迪反而很奇怪:“鸟窝不就是这样的吗?”我:“鸟窝怎么是黑乎乎的?”迪迪:“因为它有很多很多树枝啊,一圈一圈的,就不透光了呀。”最后,我请每一位孩子在大家面前分享了他们画的鸟窝,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思考:绘画是幼儿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它能帮助幼儿将嘴巴“说”不出来的东西换一种方式“说”出来。从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我们班大部分孩子对鸟窝的认识和思考是比较具象的,都是画的树枝、树叶、小草等做成的圆台型的鸟窝,绘画视角普遍都是俯视的,只有两位孩子(茹茹和雨芯)的绘画视角是平视的,画的是侧面的鸟窝。还有一位孩子画的鸟窝是接近于我们人类的房子的,说明他的思维能力中想象力占了很大一部分。

支持:孩子们的鸟窝设计图都是独立完成的,每个人需要的材料都不一样,绘画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材料统计,有31位孩子需要树枝,29位孩子需要松针、18位孩子需要树叶,15位孩子需要麻绳,还有孩子提出需要盒子。

制作鸟窝

通过前期一系列活动的经验梳理,孩子们已经在大脑中有了建构鸟窝的雏形,于是我们发动家长,带孩子一起去收集一些适合做鸟窝的材料。最后孩子们带来了:

可以看出,这些材料对于41个人的班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我问孩子们:“现在东西很少,我们是等过几天收集多一点了再做还是怎么办?”有个孩子提议:“我们可以几个人一起做呀,这样就不会不够了。”大家都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孩子们自由结队,最后组成了7组。材料是放中间一起用的,鸟窝制作计划终于开始实施!

每一组的方式方法都不一样:

第一组:我们把树叶剪碎铺在泡沫盒子里,让小鸟睡得舒服一点吧!

第二组:我们要在泡沫盒子上戳一些小洞,这个小洞是放食物的,这个小洞是放水的,这根树枝上小鸟可以站在上面看周围有没有危险。

第三、四组:我们不用盒子,我们把松针弯成圆形做一个鸟窝!就像幼儿园大树上的鸟窝一样。

第五组:我们在这个平板上面放一些树枝。

第六组:松针弯起来正好放进去,这样小鸟就能躺里面了。

第七组:我们要把树叶铺得厚厚地!这样小鸟睡进去就会软软的,很暖和。

从最后一张图中可以看出,第三第四组最后还是用了泡沫盒,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放弃了呢?原来他们发现松针弯曲后很快就会弹开,固定不住,庄庄跑过来问我要了麻绳,说:“老师我需要麻绳把松针系起来。”第一次是他一个人尝试,他低头将两根松针用麻绳绑在一起,轩轩看到了说:“一根太细了,我们多弄一点吧!”他叫上了雨欣一起尝试,他们将两把松针头尾交错,然后一个人拿住另一个人用麻绳将松针绑住,绑完两把后,他们试着围了圈,雨欣摇摇头:“有点小,我们做大一点吧!”

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他们完成了一个圈。那接下来要怎么办呢?他们停了下来,不知道该怎么办。坐在旁边的诺诺说:“你看他们快做完了,我们也用盒子来做吧。”他们看到别的组用盒子做的鸟窝即将完成,于是决定放弃这个松针鸟窝,改用盒子做鸟窝。

思考:当我发现他们放弃坚持自己的尝试时我是比较失望的,但同时我也能理解孩子们的选择。因为我没有给孩子们提供下一步的支架,所以他们开始畏难了。我应该如何提供支架,帮助孩子解决难题呢?

支持:在给孩子提供支架时,自己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于是,我没有当场给孩子建议,而是顺势让活动继续下去,一是想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二是给自己一个充电学习的时间。

鸟窝放哪里

鸟窝做完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提出要邀请小鸟住进来,想要邀请小鸟,那放在教室里肯定是不行的,那该放在哪里好呢?轩轩说:“放在幼儿园的树上!”我:“幼儿园里有那么多树,放哪一棵上比较好呢?”让我们一起先去看一看,幼儿园里有哪些树吧!

我带着孩子们在幼儿园里逛了一圈,把孩子们认为可以试一试放鸟窝的树都拍了下来。回到教室后,我将树的照片放在了一体机上,孩子们针对选哪棵树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我觉得可以选海桐,上面结了金色的果子,小鸟就不用出去找吃的了!”

“选黄杨!矮矮的小小的,我们放鸟窝的时候比较方便,够得着。”

“选桂花树!桂花树又好看又好闻,小鸟一定喜欢!”

“选那棵香樟树,因为它那边有一个枝丫正好放鸟窝。”

“选棕榈树!它的叶子很大很大,可以帮小鸟挡住雨水。”

“选松树,它是最高的,别的人就碰不到鸟窝了,最安全!”

“选樱花树,这上面本来就有鸟窝,小鸟肯定喜欢它,它们还能做邻居呢。”

“选幼儿园(门厅)里面的那棵树,那里地上铺了草坪,小鸟不会摔死,下雨也淋不到。”

……

每一个不同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唯独没有人选的就是我们操场中间那棵光秃秃的柿子树,我实在是好奇,就问他们:“为什么没人选柿子树呢?”“因为它在操场上,小朋友太多了,声音很吵,小鸟会吓坏的!”原来如此~这就是孩子们的温柔呀!

思考:借助选树这个活动,我发现我们班孩子对于一样事物的外部特征观察地很仔细,总结地也很到位,他们在选择时已经产生了因果逻辑关系,是真正在思考的。从孩子们的话中还可以看出,有两位孩子是从自己怎么放鸟窝比较方便这个角度出发去选择的,是幼儿常见的以自我为中心。其它孩子呢,他们能站在小鸟的角度去思考选择了,这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升,从以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过渡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支持:孩子们的选择迟迟不能统一,刚好,我们有7个鸟窝,所以我将决定权交给了每一组的孩子,他们可以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那棵树,去放置鸟窝。第三组的孩子是最先统一做出选择的,他们选了海桐树。第五组的孩子中有两位孩子互相不肯妥协,一直僵持着,最后只能用石头剪刀布的办法解决。

放置鸟窝

每一组都选好了自己的鸟窝,现在要去放置鸟窝啦!茹茹提出:“老师,我们要不要在鸟窝里放一些吃的,吸引小鸟过来啊?”我:“可以啊,是个好办法,但是我们应该放什么呢?”孩子们一致回答道:“大米!”于是,孩子们又去问食堂叔叔要了一小袋米。孩子们分组行动,将鸟窝放到了幼儿园的各个角落。

还有两组选择的树比较高,怎么办呢?孩子们找到了户外活动的器具小站,合作抬了一架梯子过来,由勇敢的男子汉爬上去给小鸟“安家”。

放置完鸟窝孩子们回到教室,有位孩子突然说:“诶,给小鸟做家真不容易。”我接着这个话问:“那人类做家容易吗?”孩子们纷纷摇头表示“造房子更难!”“以前人们的房子好像是在山洞里的。”“我家在19楼,可高了。“孩子们好像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回顾总结

回顾这一整个活动,我一直在思考,这个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有什么价值,他们学到了什么,是关于各类鸟窝的知识?还是捏橡皮泥鸟窝的技能?我认为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转换角度为他人思考的能力;知道了知识获取的途径有哪些;小组合作的能力;分歧产生后协商统一意见的能力,这些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