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都说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缘分,意味着今生你要不断目送他远去的背影。
这句话读起来伤感,但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能给予彼此的陪伴并不多,要珍惜当下的新鲜陪伴时光。
而且大家也无须谈“陪伴”色变,将自己置于付出者的角色,因为我们所说的新鲜陪伴,受惠的从来不只是孩子一方。
我们在陪伴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用心陪伴着我们,在这个过程中,陪伴收获的新鲜感与成长,是双向作用于父母和孩子。
孩子会得到我们精神上的抚慰、人生上的引导;
同样,我们也会因为宝宝的陪伴而感到快乐和欣喜,更会不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陪伴孩子长大,孩子陪我们变好”,最好的亲子关系,莫过于此。
02
每一点小陪伴,彼此都会成长一大步
陪伴娃的过程中,我都觉得是一种享受,不仅是身体上的,精神上也得到极大满足,而且每一次,都能看到彼此的一点小进步。
有一次,带娃去动物园游玩,他因为各种新奇的小动物,高兴得手舞足蹈。
可后面看着看着,他突然在一个折倒的花朵旁不走了,转头冲我奶呼呼地说:
“妈妈,花被人踩倒了,我们帮它扶起来吧,它一定很疼的。”
边说边小心翼翼地扶正花朵,还用旁边的树枝给它立了个支架。
那时稍微有点汗颜,感觉很多时候,孩子比我们更有共情能力,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我们眼中司空见惯或冷冰冰的事物,可在娃的世界中,就变得格外温情了起来。
在这方面,确实是孩子让我有了“再次成长”的机会,让我对自己的情感共鸣,有了更多的思考和领悟。
少点单向输出,激发孩子无穷的想象力
陪娃的过程中,我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衡量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
但其实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想法,需要我们去肯定和鼓励。
以前,我和女儿总会因为绘画产生分歧,因为她喜欢出其不意,脑袋里有很多奇怪的想法。
比如鱼眼睛是方的,树是红色的......而我总想纠正她,让她按照既定的规则来执行。
直到女儿有一次拿着自己画作,兴冲冲地跑过来向我展示她的创意——
“妈妈,看这个像不像彩虹糖,红色的是太阳,蓝色的是云朵,还有黄色的小鸟......”
那一刻,我才真正领悟到孩子脑袋里的奇思妙想,原来在她的眼睛里,天空是可以五彩斑斓的。
经过这次事,也让我反思自己一直以来的“单向输出”教育模式:一个在要求,一个在执行,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一些可能性。
比如绘画这件事,一味要求“画的像”,就会阻碍了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所以,后面我会尽量多给娃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试着改变自己的既定思维模式,这也算是我在育娃道路上的一次新成长。
适当放手,孩子会成长更快
当了妈之后,总觉得要端起家长的风范,要为孩子遮风挡雨,要为他们扫清成长道路上所有的障碍。
有了困难后,一定要冲在孩子前面保护他;哪怕是未知的危险,都要一一为孩子想到......
但这样导致的结果往往是我们爱的太满,孩子成长太慢。
之前带娃学车,看着他跌倒后哭泣,每次都忍不住去抱抱他,甚至在他跌倒前就会上前扶住。
这样也造成孩子学车特别慢,会被同龄娃笑话。
后面他再去学车,就禁止我加入:“妈妈,你站那别动,你老扶我,我学不好大家都笑我~”
本来还很担心娃,但看着他一扭一扭地向前进,每次跌倒前都能化险为夷,然后一路奔向远方。
说实话内心有点惊讶和骄傲,从未想过孩子会如此坚定、勇敢。
看来我们适当地放手、示弱,确实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这点上,还真要感谢娃的“惊人之举”,既扭转了我的育儿态度,也成功让我反思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
比如以前无论是育儿还是对待家庭,我都太过强势或大包大揽,这样不仅自己累,身边的人也会感到压力大。
所以你看,陪伴孩子不是毫无益处的,他们总是能用自己真挚淳朴的言行,来感化我们内心最坚硬的想法。
03
其实关于陪伴孩子,蛋蛋妈起初也是站在付出者的角度,觉得自己奉献良多。
但每次听到孩子脆生生地喊“妈妈”,说“要一直陪着妈妈”的时候,心都会被触动到。
仔细想想,孩子也一直在陪伴着我们,在不断地引领我们再次成长。
而且当我们看到孩子,小到儿时的言行,大到成人后的为人处世......无一不浸透着我们的陪伴足迹,这何尝不是一种骄傲与自豪!
所以,无论生活多么繁忙,都记得给娃多一点高质量的新鲜陪伴。
因为它早已浸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亲子质量和家庭关系。
就连新华网也发文肯定并呼吁了,高质量陪伴的社会意义:
“激起更多父母更深层次的陪伴感悟与实践,这是从小爱的陪伴到社会大爱的陪伴践行......”
END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