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荘市直教師募集試験——教育心理学練習問題

石家庄市直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练习题(5)

习题81 .先行组织者的教育技术是常用的。

a .发现学习b .掌握学习c .个性化学习d .接受学习

82 .儿童学会区分字母m和n,属于。

a .认知策略b .语言信息c .态度d .智力技能

83 .加尼耶提出的学习阶段共有8个,其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为。

a.学習段階b.動機段階c.理解段階d.維持段階

84 .李老师在教数学复杂指数函数时,取学生们所了解的细胞分裂情况,分析建构主义学习观中的。

a .主动性建构性b .社会互动c .情境性d .可理解性

85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为了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改变了三角形的各种形状进行了说明。

心理学上把这个称为。

a.変形形式b.比較c.申込d.抽象

86 .以下哪一个问题结构性良好?

a .求解已知半径圆的周长的方法

b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c .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d .保持物种优良特性的方法

87 .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了“网络谣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谣言”的共识,共同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要求,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

这种道德培养方法。

a .有效地说服b . 示范。 c .小组承诺d .价值分析

88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观点,孩子认为自己吃饭时给娃娃吃饭,娃娃不吃饭会和自己一样饿。

这是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

a.知覚運動段階b.前演算段階

c.具体的演算d.形式演算

89 .中学生可以熟练使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田地的面积。

这些知识属于。

a .陈述性知识b .过程性知识c .条件性知识d .保护性知识

90 .遇到邻居家的猫后,孩子对“猫”有了基本的了解,包括猫的体型特征、生活习惯、典型行为等。

这时,小猫相关知识的表现形式是。

a.図形式b.命題c.表象d.発生式

91 .“听大人话的孩子是个好孩子”这句话体现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

a.前道徳階段b.他律道徳階段

c.自律道徳階段d.公正道徳階段

92 .在一年级的数学课上,王老师先让同学们仔细看看加法是怎么完成的,然后排队学习,一边排队一边大声数数,最后用语言讲解整个计算过程。

慢慢地,在学生熟悉了这个过程之后,王老师希望他们说的过程声音小一点,直到最后能不说语言地演算。

这个智力技能的学习过程,最多受到以下哪一个心理学家的影响呢?

A .白B .布鲁纳C .奥苏贝尔D .加里佩林

93 .学习“三角形”后,掌握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两个共同的重要特征,与其大小、形状、颜色等无关。

a.特徴学習b.概念学習c.推論学習d.命題学習

94 .关于创造力,以下说法之所以不正确。

a .创造力高的人好奇心强

b .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是影响创造力的重要因素

c .高智力是创造力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d .个性和创造性互为因果

95 .学习者在具备一定技能后,再怎么练习成绩也不能持续提高。 心理学认为这种现象。

a .遏制现象b .低谷现象c .高原现象d .挫折现象

96 .“越练越好”“会出难题,但简单的就更不用说了”。

这些观点更接近。

a.形式訓練説b.認知構造遷移理論

c.化理論d.三次元遷移理論

97 .贾德的"水下射击实验"说明。

A.掌握知识是次要的,训练官能才是最重要的

B.两种情景相同的要素越多,迁移的程度越高

C.概括化原理掌握得越好,迁移的效果越好

D.迁移取决于对各要素间整体关系的理解

C.重组性迁移D.具体性迁移

98.根据垂直迁移的定义,下列例子中能够体现垂直迁移的是。

A.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B.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再学习“矩形”的定义

C.先学习语文的拼音,再学习英语的音标

D.掌握了英文单词“dog”,再学习另一个单词“god”

99.小学四年级的娜娜,发现哥哥的试卷上有一道题是“2540”,她一直认为这道题是错误的。

但是当娜娜学习了负数之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属于学习迁移中的。

A.顺应性迁移B.重组性迁移C.同化性迁移D.负迁移

100.掌握了“金”这个字,从而学习“鑫”,这体现了。

A.重组迁移B.负迁移C.具体迁移D.一般迁移

答案8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具体应用的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够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任务关联起来。

选项A,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选项B,掌握学习是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确保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某一确定的知识、技能的学习都达到预定的掌握水平。

它由布鲁姆于1976 年最先提出,旨在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

选项C,个别化学习是指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科书、收听收看音像材料、做笔记、查阅资料、做实验和解决问题等学习活动获取教学信息的教学形式。

选项D,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题干中的“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属于奥苏贝尔学习理论,而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故本题选D。

8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点为加涅对于学习的分类。

从学习结果说,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选项A,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他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有内在组织的才能,这种才能使得学习过程的执行控制成为可能。

选项B,言语信息即掌握以言语信息传递的内容,学习结果是以言语信息表现出来的,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比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选项C,态度指对人、事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

包括对家庭、社会关系的认识,对某种活动产生的情感等。

选项D,智慧技能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而辨别技能是最基本的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的学习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用以对外界的符号、信息进行处理加工。

比如,怎样把分数转换为小数。

题干中描述的区分m 和n 属于辨别,属于智慧技能。

所以,此题选择D。

8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

加涅把学习分为八个阶段,分别是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和反馈阶段。

其中学习动机阶段是整个学习的开始阶段。

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诱因动机,即学生力图达到某种目的的动机。

这种动机是借助学生内心的期望产生的。

所以此题选B。

8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中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所提出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的。

它不是一套独立与情境的知识符号,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

它只有通过实际情境中的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所理解,主动建构是指学生要主动地去获得知识;情境性是指将知识放到具体而有形的情境中易于理解;理解性一般指的是知觉的理解性。

因此答案为C。

8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念教学中变式的运用。

变式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

题干中李老师呈现各种类型的三角形,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三角形的概念。

各种类型的三角形变化的是非本质特征边、角的大小,但三角形具备边和角的本质特征不变,这符合变式的特点——变非本质,突显本质,达到分化概念的作用。

因此本题选A。

B 选项,比较指区分事物的异同,它是概括过程中区分一般对象与特殊对象以及本质因素与非本质因素的必要条件。

C 选项,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D 选项,抽象是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BCD 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8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问题的种类。

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按照问题的组织程度,可以把问题分为有结构的问题和无结构的问题。

有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和要达到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个体按一定的思维方式即可获得答案的问题。

学习者在学科学习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结构良好的问题,其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都是明确的。

无结构的问题是指已知条件与要达到的目标都比较含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求圆的周长是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的,并且答案确定。

故本题选A 选项。

87.【答案】C。

解析:群体约定是指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形成了“拒绝网络谣言”的共识,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可知,这种品德培养方法属于群体约定。

8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特点包括:“万物有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泛灵论是指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儿童在自己吃饭的时候会喂洋娃娃饭,认为洋娃娃也会饿,说明儿童认为洋娃娃也有生命,体现了泛灵论,属于前运算阶段的特点。

故本题选B。

89.【答案】B。

解析:程序性知识是“如何做事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学科技能和算法的知识;具体学科技巧和方法的知识;确定何时运用适当程序的知识。

中学生能够熟练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三角形田地的面积属于程序性知识。

90.【答案】A。

解析: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主要有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和图式等。

命题指有语词表达的意义最小的单元,它一般由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如“这是一本故事书”。

若干个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

表象是指头脑中呈现的某些事物的具体形象。

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

当个体从类似事件的多次经验中抽出其共同元素时,就形成了图式。

题干中,儿童对“猫”形成的基本理解就是图式。

产生式是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一种以“如果/则”形成编码的“条件—行动”的规则。

91.【答案】B。

解析: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

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他们的道德判断受到外部的价值标准和准则的支配和制约。

认为服从成人所给的规则是最好的道德观念,服从就是公正的。

题干这句话体现了绝对的权威,答案选择B。

92.【答案】D。

解析:加里培林将智慧技能的形成分成五个阶段:动作的定向阶段;物质与物质化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本题中,王老师让学生看教师演示,属于活动的定向阶段;“通过摆小木棍来学习”,属于与物质化阶段;“大声数”“将整个计算过程都用语言描述”,

属于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声音小一点”属于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不说话都可以进行运算”,属于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93.【答案】B。

解析: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主要内容是认字及词汇。

概念学习即概念的获得,就是要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

概念学习即概念的获得,就是要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

题干中,“有三个角和三条相接的边”是三角形的两个共同关键特征,掌握共同关键特征的学习属于概念学习。

94.【答案】C。

解析:智力和创造力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力,也可能有低创造力;高创造力必须拥有较高的智力;因此高智商是创造力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95.【答案】C。

解析: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96.【答案】A。

解析:形式训练说的基本主张是迁移的产生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各种官能可以像训练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加力量。

在学校教育中,传递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

形式训练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学习的迁移,强调对有效的记忆方法、工作和学习的习惯以及一般的有效工作技术等加以特殊训练。

题干中,“练得越多越好”“难的题都会做,简单的就不在话下了”都强调了形式训练的重要性。

B 项,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内的知识结构。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

C 项,概括化理论认为迁移产生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

D 项,奥斯古德在总结了大量迁移实验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迁移模型,以表明刺激或学习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反应的相似程度与迁移之间的关系。

97.【答案】C。

解析:贾德在1908 年所做“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说理论的经典实验。

把十一二岁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成A,B 两组练习水中打靶。

对A 组被试者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折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B 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

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结果继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

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做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

A 项是形式训练说的观点;B 项是共同要素说的观点;D 项是关系转化说的观点。

98.【答案】B。

解析:垂直迁移是指处于两个不同概括水平内容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9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习迁移的分类。

A 项: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迁移可分为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和同化性迁移。

其中,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题干中,娜娜一开始认为小数减大数是错误的,在学习负数后才弄明白这属于顺应性迁移。

A 项正确。

B 项,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与题干不符,排除。

C 项,同化性迁移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举一反三”和“闻一知十”都属于同化性迁移。

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与题干不符,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A 项。

100.【答案】C。

解析: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教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