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晚8点,备受瞩目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第33集3 15夜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现场直播。

央视3·15晚会曝光“12宗罪”

今年3 15晚会的主题是“用诚信之光点亮消费信仰”。

两个小时的直播节目中,提到了假香米、“打脸”化妆品、直播期间的“苦戏”、免费订书机、网络水军、不安全安全带、产品翻新、地下隐患等内容。

水军在直播间卖“神药”

直播期间变成了“舞台”。

3月15日,央视在315晚会上点名直播了行业的“戏剧”行为。 一些直播机构和主播用邀请虚假医生看病的剧本欺骗老人销售“神药”,有的公司利用云控系统制造虚假“观众”冒充客流,形成产业链。

为什么直播间总是被人诟病? 专家分析,直播行业低门槛是造成乱象的直接原因,平台也是利益的“共谋者”,根本出路在于从法律层面强化平台方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在表演中打出“特殊效果”

直播间再次被提名。

315晚间,据央视报道,在一些直播中,一位貌似热心的主播把解决家庭矛盾的笑话作为噱头,吸引了老年用户的注意力,说是能很快治愈疾病,其实是把一系列普通食品的产品植入剧本,让老年人

“导演和编剧都在演。

“许多播音员和机构在报道中直言不讳。

例如,在被点名的“马洪亮”直播间的2022年11月的直播中,将“雪莲子”这一产品包装成了治疗肿瘤的“神药”。

鉴于准老年用户的消费心理,这些直播间不仅产品造假乱象丛生,获得的利润也惊人。

一家名为“里科供应链”的公司表示,售价为99元10箱的产品,成本为1.2元,给主播的佣金为80元。

这意味着播音员的佣金超过了售价总额的80%。

北京商报记者在多个短视频平台搜索后发现,315晚会点名的“马洪亮”直播间、“张说事”等直播间均无法搜索相关账号。

直播行业被反复点名参加315晚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该行业顽疾的深度。

2021年3月15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从网络交易经营者、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者、监管和法律责任四个方面限制直播等网络交易。

此后,在去年315晚会上,央视点名永德祥玉器、石力派、承泽翡翠等公司在直播间“拍戏”假货厂家直销翡翠。

数据造假形成产业链

令人惊讶的是,央视的调查显示,一些主播的身份和台词不仅是假的,观众也可能是假的。

通过在机房同时操作数万部手机,直播间的人气、播放量、点赞、评论等可以24小时自助订购。

据报道,在嘉兴宇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这一企业推出的云控系统支持下,一部手机可以同时操作200-20000部手机。

仅一部手机,就意味着将凭空产生2万名用户。

为了让水军看起来更真实,该公司的云控制系统还可以为水军提前设定进入时间和不同的发言内容等。

不仅会给直播间带来虚假繁荣,上述公司还提供竞争对直播间自动投诉和抹黑的技术服务。

一位从事直播代理工作多年的员工在报道中评论称,花钱买水军是公开的秘密,100名直播红人每小时49元,点赞10万18元,30条59元。

显然,直播数据的造假已经形成了严密的接纱产业链。

电子商务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员赵振营认为,直播在国内很火爆,但作为新生事物,难免会出现监管漏洞。

另一方面,乱象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涉及诸多利益链,增加了用户的维权难度。

另外,直播是进入门槛比较低的行业,员工的好坏也加剧了混乱。

2021年8月,商务部发布《直播电子商务平台管理与服务规范》,强调应当建立健全信用评估制度,采用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合理的时间段内保障直播数据的真实性等。

同时,要建立消费者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相关机制。

加强平台责任和处罚

“假”已成为直播间各种问题的集中区。

据中消协公布的《2022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显示,假冒伪劣、残次品、优惠差异等是消费者维权的主要问题。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实际上从2020年开始,政府有关部门和机构已经密集发布了各类法规文件管控直播行业的发展。

规范越来越细化,不仅巩固了产业链各方面的责任,而且制定了更严厉的处罚措施。

2022年6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发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为网络主播画上31条红线。 有问题的主播不得以更改账号、更改平台等形式重播,不得出现假食、催吐、暴食现象。

财经、医学专业的播音员需要持证上岗“上岗”。

“在直播视频化的过程中,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法收益的被盗者之一,根本的解决途径是从法律层面强化平台方的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赵振营向北京商报记者强调。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直播行业将成为重点监管领域。

近日,中消协确定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主题为“提振消费信心”,指出今年将对直播带货、预付式消费、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和领域展开理论和实务研究,曝光破坏消费信心的行为。

北京商報記者何鋒喬心怡

药物的“订书机”见底了

3月15日,据央视315晚会曝光,一些不法售药商贩联合电器生产厂家,制作一种名为“评书机”的产品,并将药品推销信息藏入其中,对于药品疗效进行肆无忌惮的吹嘘,诱骗老人高价买药。

业内专家指出,相比这样露骨的欺诈,也有不少商家通过免费赠送小型电器进行促销,其中的安全隐患却并不为广大用户所注意,藏身于“免费赠送”中的风险往往会被忽视。

欺诈工具

据央视315晚会曝光,吉林不少老人一年能收到上百个免费送的包裹,里面装着下载了一条时长在4小时以上音频的“收音机”,内容为一些知名专家、药品研发人介绍药品的功能功效。

北京商报记者通过音频中的购买渠道买了几种药品,发现出售价格是电商平台的数倍,且药品说明书上并没有“收音机”里提到的治疗功效。

随后记者对音频中的专家进行身份核实,发现从专家名字到供职机构,都是子虚乌有。

在315晚会上,该种设备的生产企业也被一并曝光,即湘桂发科技有限公司和琪艾美电子有限公司。

以上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机器叫“评书机”,近些年来,不少药品销售商都是通过免费赠送“评书机”的方式,专门向老人推销药品的,并坦言“评书机”出厂价只要10元左右,生产厂家积累了大量的音频资料,

药贩子只需要提供药品名称,就可以匹配上相应的音频,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

针对所曝光现象,产业观察家洪仕斌表示,这些被称作“评书机”的产品,其名称本身就颇为蹊跷,实际上,无论是线上线下都有针对老年用户的收音机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能收听广播调频,也能够充电插卡,当作随身听使用,

而其中有一些功率大的产品,往往被用作播放器,当下许多广场舞场景中使用的便是该设备。

专家指出,随着移动终端发展,收音机逐渐被挤出市场,目前在产的收音机也主要为满足部分老年用户长年养成的使用习惯,但是随着技术发展,作为“过时”产品的收音机价格往往也不高,多在50-70元,

搭载内外双天线、大容量电池的收音机也超不过百元。

不过一些老年用户并不了解当下市场,从而令所谓的“评书机”鱼目混珠。

“三无”家电

业内专家称,相比“评书机”,一些劣质小电器也在“免费赠送”的包装下进入我们的生活,造成安全隐患,虽然该种行为不属于欺诈,但是消费者仍需对免费小电器提高警惕。

洪仕斌称,随着市场监管完善,品牌家电价格下降,一些“白牌”小家电被挤出市场,而这并不意味着其没有生存空间,相反,这些三无产品以赠品的方式再次“潜入”居民家中。

例如有些卖场通过赠送小电器进行促销,还有部分活动地推人员以赠送小电器的方式劝导他人注册会员,然而,这些缺乏监管的小电器,很有可能造成火灾、人员伤亡等严重事故。

北京商报记者在黑猫投诉以及微博等平台上,发现许多这样的案例,在黑猫投诉上,有用户称自己在超市消费到一定数额后,超市赠送了数据线,然而几天后,该数据线外层胶皮裂开,露出里面的金属线丝,

由于是免费赠送产品,所以该用户也没有进行问责或者退换。

此外,暖手器也成为安全“重灾区”,记者在微博上看到,不少消费者反映其暖手宝并不是特意购买的,而是在购物网站用积分兑换或者加一元赠送的,等拿到实物才发现是三无产品,厂家、合格证付之阙如,用起来烫手,

质量缺陷显而易见。

业内专家指出,无论是评书机还是三无家电产品,都需要进一步全方位监管,才能杜绝其流入市场,这不仅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对不合格的产品不予发证,更需要从生产源头上排查厂商是否无照经营,

以及经营范围是否与备案相符,对生产主体资格进行更细化的限定。

北京商报记者陶凤王柱力

不可注射的美容针“妆字号”打进皮肤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不可注射的美容针,一家名为海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将妆字号备案的产品用于注射,

被点名的还有暨肽因子医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圣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遇太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旭日美业商贸有限公司。

北京商报记者此前调查发现,类器械、妆字号、类器械是市场上水光针主要存在的三种身份,产品滥用、超范围使用等乱象背后是商家谋取非法利益,这也给消费者带来了毁容等风险。

海茂生物、旭日美业等被点名

央视报道称,2022年7月武汉举办的美博会上,参展的企业大多是生产美容医疗器械的厂家和化妆品公司。

其中海茂生物的展台在售一款名叫葡聚多肽的产品,备案信息为化妆品。

海茂生物的工作人员称这是他们用于注射的主打产品,还在展会现场为顾客进行了面部泪沟注射。

此外被点名的还有暨肽因子医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圣姿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旭日美业、遇太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暨肽因子成立不足半年。

天眼查App显示,暨肽因子成立于2022年10月,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及第一大股东为赵丕富,持股比例70%,经营范围包括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互联网销售等,由赵丕富、胡斌共同持股。

北京君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生命科学与健康医疗法律部主任张文波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化妆品,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方法,

施用于皮肤、毛发、指甲、口唇等人体表面,以清洁、保护、美化、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

因此,取得备案的化妆品不可以注射进人体皮肤,只能作用于皮肤表面。

III类器械监管

求美者熟知的玻尿酸和水光针按照III类器械监管。

2021年11月,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标准管理中心发布了关于征求《医疗器械分类目录》 调整意见的通知,该通知于2022年3月正式落地。

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关于调整〈医疗器械分类目录〉部分内容的公告》 ,注射用透明质酸钠溶液,用于注射到真皮层,主要通过所含透明质酸钠等材料的保湿、补水等作用改善皮肤状态,按照III类器械监管。

据了解,我国对医疗器械按照风险程度实行分类管理,风险从低到高分为三类。

根据《医疗器械分类规则》 ,类医疗器械是指使用简单、风险较低且能够符合个体需求的医疗器械。

类医疗器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不需要全面的管理措施,无需进行特殊的监管。

常见的类医疗器械包括口罩、急救箱等。

类医疗器械是指使用复杂、风险中等的医疗器械。

常见的类医疗器械包括血压计、血糖仪等。

类医疗器械则是指使用非常复杂、风险较高的医疗器械。

类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较低,需要全面的管理措施、严格的监管。

商家谋取非法利益

申请妆字号的流程短、费用少,但用作注射类产品使用的售价高。

“妆字号”打进皮肤的现象背后是商家谋取非法利益。

国内一家医疗器械企业相关负责人曾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申请类医疗器械从提交注册到申请下来最快需一年的时间。

其中,从提交注册到第一次补单是半年时间,补单即补充研究材料或论证数据。

答辩流程需大约3个月时间。

剩下还有行政审批等流程,整个流程下来最快需一年。

“若不断被要求补单的话,时间上拖到2-3年都没准。

申请成本可能在10万元左右。

不过,化妆品的备案程序和成本就简单多了。

据某消妆械产品代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化妆品备案从提交到申请下来的时间大概在20-25天左右,检测备案的价格为2000元一个品种,做毒理风险评估另收费用3800元左右。

张文波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化妆品作美容注射的危害是没有经过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性,会导致有隐形损害风险,如多肽安肤修护精华液、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葡聚糖冻干粉等均为妆字号产品,

其包装盒上标注使用方法为面部涂抹。

擅自将外用护肤品用来注射,可直接导致顾客面部感染的严重后果。

旭日美业工作人员表示,基本上成本会在300多元,一次收费的话怎么都要在3000元以上。

海茂生物工作人员则表示,价格起码乘以10,像成本价280元的,最低价是2000-2800元一组不等。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政策层面已加大对医美领域的监管。

2021年以来,国家监管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 《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 已相继落地。

北京商报记者姚倩